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承接服务 > 正文

宁波市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

来源:宁波大学 市体育局 日期:2017/11/16 11:07:49 

 杨铄 胡中月 王东石 骆寅 刘畅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4

(一)发展基础................................................................................................... 4

(二)面临形势................................................................................................... 5

二、指导思想、目标及战略.......................................................................................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发展目标................................................................................................... 6

(三)发展战略................................................................................................... 7

四、产业发展方向....................................................................................................... 7

(一)运动休闲业............................................................................................... 8

(二)竞赛表演业............................................................................................... 8

(三)体育场馆服务业....................................................................................... 9

(四)体育培训业............................................................................................... 9

(五)体育装备业............................................................................................. 10

(六)体育文创业............................................................................................. 10

(七)体育彩票业............................................................................................. 10

五、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11

(一)培育产业市场主体................................................................................. 11

(二)明确产业空间布局................................................................................. 11

(三)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12

(四)改革管理体制机制................................................................................. 13

(五)提升服务消费供给................................................................................. 13

六、政策保障............................................................................................................. 14

(一)加强舆论引导,营造体育氛围............................................................. 14

(二)打造发展环境,吸引各类投资............................................................. 15

(三)促进资产开发,强化创新驱动............................................................. 15

(四)加大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15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基础工作............................................................. 16

(六)加强工作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16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我市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转型升级、有效促进体育消费、持续丰富群众体育生活的重要举措,对建设体育强市、健康宁波和“名城名都”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统筹我市“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推动体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为宁波市行政区域,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二五”期间,宁波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263.6亿元,2015年增加值达到83.57亿元,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1的0.57%,提高到2015年的1.04%。其中,体育制造业、体育服务业、体育批发与零售业与体育建筑业的总产值分别达到了186.6亿、44.9亿、26.3亿和5.88亿元。

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形成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用品制造、服务贸易、彩票销售等为主的体育产业体系,以体育旅游、体育康复、体育传媒等为代表的新兴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规模效应不断提升。组建市体育产业集团,等地成功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命名家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体育用品制造特色乡镇,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取得积极成效。

品牌建设初步体现。形成以宁波市体育馆为代表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品牌。涌现了一批知名体育企业。培育了北仑女排、宁波马拉松、“甬超”足球联赛等一批品牌赛事,打造了一批国内知名的体育旅游度假区。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设立了规模达到500万元的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多个项目,拉动社会投资近亿元。

总体来说,“十二五”期间,宁波体育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体育产业总量规模有待提升,结构亟需调整,与民生相关的体育服务业占比相对较小;缺乏有影响力的高端体育品牌,以及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效果尚不明显;体育产业统计等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与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还不相适应。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体育发展重要讲话和文件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宁波市体育产业面临着跨越发展的关键形势。       

在国家层面,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为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必须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健康、文化、建筑、养老、会展等行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激发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潜能,使其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在浙江省层面,省政府提出了培育具有浙江特色的运动休闲新兴业态的发展目标,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将的举办,是浙江首次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除亚运会外,浙江省未来五年还将承办2017年全国学生运动会、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及世界游泳大会、2019年世界皮划艇马拉松锦标赛等国际单项体育赛事。全方位打造覆盖体育场馆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建筑、体育旅游等业态的赛事经济产业链,对体育产业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宁波市层面,宁波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的关键位置,地理位置优势突出,经济基础雄厚,创新要素集聚,人文环境优越,体育事业发达,具备全面发展体育产业的资源条件和优势。到“十二五”末期,宁波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体育用品制造业门类较为齐全,体育服务业规模体量逐步提升,与健康、旅游、养老、文化等融合发展的一批新兴体育产业逐步壮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宁波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资源集聚,显然具备拓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基础条件。

二、指导思想、目标及战略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浙江省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八八战略”在宁波的实践,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发挥市场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扩大社会参与,增加市场供给,提高消费能力和层次,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为建设新宁波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市民健康需求相契合、具有宁波特色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体育市场规范有序,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发展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全国先进,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体育产业基地和体育消费示范区,打响宁波作为国际运动名城名都的品牌。

——产业规模持续发展。全市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总产出和增加值每年以10%左右速度增长,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双翻番”,分别达到426亿元和128亿元,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结构逐步提升。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等领域加强发展,体育培训等新兴行业加快兴起,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层次多样丰富,创建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特色显著、创新能力强、充满活力的体育产业集群、基地和园区,成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先行区。

——品牌效应逐步凸显。体育名人、明星效应逐步显现,培养和引进一批知名运动员、教练员和经纪人。培育一批业内领先的体育骨干企业,打响一批有宁波特色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的体育赛事品牌和体育会展活动品牌,提升宁波城市形象。

——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市民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平方米,新建或改建社区中小型多功能运动场馆150个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全市人口的比例达到42%以上。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完善,体育市场供需繁荣协调,市场主体诚信自律,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市场运作规范有序的体育发展格局。

(三)发展战略

1、改革引领,创新发展。强化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创新服务方式和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培育新型体育业态。

2、完善市场,激发活力。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监管。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提供适应群众需求、丰富多样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

3、以人为本,促进消费。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强身健体,提高生活品质。培育推广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推动形成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

4、优化环境,创造条件。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破除行业壁垒、清除制度障碍,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

5、注重统筹,加强融合。立足全局,统筹兼顾,搭建有利于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共同发展、繁荣的大平台,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产业发展方向

“十三五”时期,要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产业政策导向,以及体育产业发展规律,重点发展包括运动休闲业、竞赛表演产业、体育装备业、体育场馆服务业、体育培训业、体育文创业、体育中介业和体育彩票业的八大产业进行发展,夯实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更好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体育需求。

(一)运动休闲业

按照“创新方式、开发空间、优化内容、提升质量”的思路,构建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健身休闲业发展新格局。结合宁波市的地理特色和自然资源,发挥宁波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促进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发展,围绕宁波市地理特征,形成合理的各类山地、户外、水上、航空等运动布局,完善各类新型赛事活动组织体系,培养新型运动指导员队伍,完善各类户外运动安全和应急救援体系;积极发展体育主题公园、户外运动基地等一批体育旅游载体和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一批集运动、康体、养生、观光、休闲、度假、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旅游综合体;拓宽健身休闲服务贸易领域,探索对接舟山自由贸易区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方式;以象山、宁海海洋资源为平台,推进旅游与海钓、冲浪、帆船、帆板、游艇、摩托艇等运动项目基地建设,促进融合滨海运动休闲、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产品展示、运动康复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引进国内外著名健身健康服务机构,结合体育旅游,打造一批健身健康服务、运动康复特色医疗高端平台,与高校健康研究中心合作,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产业链。

(二)竞赛表演业

按照“坚持优势、培育品牌、专业运作、提升影响”的思路,大力拓展竞赛表演市场。推进体育赛事相关审批制度的深度改革,加强与国际国内体育组织和知名体育赛事运营企业合作,引进国内具有知名度的赛事组织和中介机构,积极培育一批本土赛事运营企业,提升体育赛事专业运作水平;依托宁波市已有优势项目,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通过举办赛事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和引进体育竞赛表演项目,加强足球、篮球、棋类、拳击等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推动形成职业体育竞赛表演、品牌大赛表演、社会体育、地方传统体育竞赛表演协调发展格局。统筹全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鼓励各区、县(市)因地制宜,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赛事,支持区、县(市)举办赛事冠名“宁波”。鼓励企业举办各类商业性体育赛事。到2020年,培育和引进2-3个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体育竞赛表演市场蓬勃发展,大部分区、县(市)形成“一地一品”区域赛事。

(三)体育场馆服务业

按照“优化运营、革新服务、创新方式、扩大参与”的思路,不断提高体育场馆运营效能。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激发体育场馆活力建立集团公司,以成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体育产业集团管理公司为引领,改革场馆的管理和经营方式。鼓励体育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加强引导社会投资,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支持体育建筑企业积极承担国内外大型体育建筑、塑胶跑道、人造草坪、体育公园、攀岩、汽车摩托车、户外健身设施以及水上相关项目等专业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场地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利用桥梁和高架桥下、人防地下工程和三江六岸堤防整治工程等公共资源,打造体育运动健身场地和场馆;推进“公园体育化”的进程。

(四)体育培训业

按照“培育主体、优化产品、体教统一、路径多元”的思路,支持开发各类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培育一批体育培训品牌,发展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体育培训模式,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依托各类体育设施,通过优势项目、高校资源、大型赛事和知名运动员带动,开展符合群众需求的游泳、球类、轮滑、自行车、登山及其他体育项目培训,培育一批品牌优、效益好、信誉佳的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社会团体、俱乐部等利用场地、人才等资源,开展社会足球、校园足球、篮球和三小球等体育培训活动。依托专业场地,鼓励开展飞行员培训、马术培训等体育培训活动。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重点培养游泳、健身、户外运动国家体育职业指导人员。完善体育培训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体育培训市场,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到2020年,体育培训业快速发展,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家体育职业指导人员。

(五)体育装备业

基于户外、山地、水上等运动项目的开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本土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体育装备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化中小企业,鼓励拥有先进技术的其它领域企业投身体育用品领域;大力发展慈溪-定海垂钓用品制造、冲浪板等海洋运动装备以及宁海登山杖、帐篷等户外运动装备制造集群;大力提升体育用品销售规模体量,支持国内大型体育用品销售企业在宁波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连锁经营。支持企业、用户单位、科研单位、社会组织等组建跨行业产业联盟,鼓励体育器材装备制造企业向智能穿戴、装备相关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等器材装备制造水平。

(六)体育文创业

加强与体育传媒领军企业合作,推动体育传媒专业品牌和优质项目在宁波落地。加强体育与广电、新闻等单位合作,办好体育类电视频道、专业报刊和手机应用等体育传媒新业态。依托宁波市科研院所云集的优势,借助上海、宁波等地的人才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布局一批体育科技创新项目,开发一批体育智能硬件产品,培育一批体育科技领军企业和团队;推进宁波市体育创客大赛以及宁波体育产业博览会的组织工作。

(七)体育彩票业

严格落实《彩票管理条例》,加强体育彩票销售的规范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充分挖掘资源,争取体育彩票新玩法,丰富新品种。积极探索彩票销售模式,拓展体育彩票销售市场。优化市场布局,加强销售渠道建设,不断扩大销售规模。规范彩票公益金支出和使用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积极宣传体育彩票的公益性,加大打击私彩力度,促进体育彩票业健康规范发展。“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体育彩票销售额达150亿元,在全省、全国副省级城市位于前列。

五、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培育产业市场主体

以创新驱动为主要战略,推进政、产、学、研的全面融合和互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和主导作用,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打造,培育市场主体。

1、支持重点体育企业。支持具有自主品牌的体育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体育企业,引进一批创新型体育企业和体育投资机构,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宁波市本土体育企业品牌。

2、打造知名体育品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创建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体育产品的附加值和软实力。鼓励企业与各级各类运动项目协会等体育组织开展合作,通过赛事营销等模式,提高品牌知名度。推动优势品牌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国际影响力。

3、加强政产学研融合。加大政府扶持研发力度,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政产学研联合方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共建研发平台。到2020年,建成市级以上体育产业相关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5-10家。

4、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推动宁波市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发展,引导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参与竞赛组织、技能培训、健身指导、行业规划研究、标准制定。

5、鼓励创业创新。充分利用创业扶持基金,鼓励大学生、退役运动员等创业创新,投身健身休闲产业。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体育产业提供良好的准入环境。与宁波大学、浙江大学等本市及省内高校合作,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成立健身休闲产业孵化平台,为健身休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持。

(二)明确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宁波市各区县的具体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产业基础,构建层次分明、特点突出、差异显著、分工协作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总体上,按照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的要求,围绕“杭州湾运动休闲城”建设,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的战略部署,形成以运动休闲为重点、以体育培训、健身服务为亮点的宁波海洋体育产业都市区。

具体来说,宁波市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重点、以体育培训业为亮点,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统筹规划全市体育产业发展。利用山水特色,推进非奥项目及基地建设,形成“一县一品一特色”,重点打造“一城、二带、三区”。其中,“一城”,即宁波杭州湾运动休闲城,“二带”,即环东钱湖运动休闲带、象山港海洋运动休闲带,“三区”,即四明山户外运动休闲聚集区、宁海乡村古镇户外运动休闲聚集区和甬北、慈东运动休闲聚集区。在此基础上,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分类指导,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和产业集群。加强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建设骨干企业支撑型、科技创新推动型和产业链条带动型三类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培育数个体育产业基地。

(三)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立足建设绿色新宁波的宗旨,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优化体育产业结构。

1、体育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休闲旅游、会展服务、现代商贸、中介服务等服务型产业融合,重点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培训、体育服务贸易、体育中介等新兴体育服务行业。加大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扶持、体育消费券等政策扶持力度,扩大体育服务供给,提升体育服务业发展水平。

2、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接《中国制造2025》,利用宁波亚运会的基于,不断提高体育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到2020年培育数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体育用品企业以及数个体育用品制造基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接健身休闲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人群,尤其是青少年、老年人的需要,研发多样化、适应性强的健身休闲器材装备。研制新型健身休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鼓励与宁波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其他省内及邻近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加快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转化。

3、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改造。以宁波市现存和计划近年建设的大中型体育设施为基础,充分利用体育场馆的存量资源,遵循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创新引领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试点先行,在全市建设一批融体育、文化、休闲、商贸、旅游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服务综合体。

4、互联网体育创新培育工程。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构建“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推动体育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鼓励利用APP等方式扩大体育消费,广泛推广信息技术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

(四)改革管理体制机制

坚持开放与合作的思想,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吸引多元主体和各类资本投身体育领域,拓展体育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行体育领域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和管办分离,推进经营类体育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兼顾国际国内市场,引导我市体育用品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转变,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力鼓励社会参与,努力破除体育行业的进入壁垒和体制机制相关障碍,促进体育领域资源的全面开放,推动体育资源市场化运作。加快职业体育发展,积极探索符合宁波实际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营造职业体育发展良好环境。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在当前女排、篮球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扶持足球等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的职业化发展,支持运动员、教练员职业化发展。

(五)提升服务消费供给

坚持以发展成果共享为根本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拓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1、完善场地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健身休闲项目的空间布局,适当增加健身休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社区健身休闲设施,根据大型居住区分布、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情况,与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相适应,建设均衡分布式的基层体育健身设施,满足15分钟健身圈的体育运动需求。加快建设宁波市奥体中心。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对本校学生和公众有序开放。通过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合理收费开放等措施增加供给,满足基本健身需求。

2、升级体育消费内容。从传统的实物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深挖消费潜力。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完善消费政策。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试点发行“全民健身休闲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特惠商户折扣。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放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学校体育活动责任保险制度。

3、提振竞赛消费市场。扩大体育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结合类消费;促进运动与绿色消费;稳定体育实物类消费;升级体育旅游休闲消费;提升教育文体类消费;鼓励养老健康类消费。重点打造和推广宁海胡陈户外运动小镇,围绕小镇以轮滑、攀岩、溜索、山地车、越野、皮划艇、滑翔伞等项目为基础,构建覆盖水陆空的立体式户外运动基地,打造国内第一户外运动小镇、中国户外运动节主会场、国内一流的户外运动训练基地和拓展培训中心。

六、政策保障

(一)加强舆论引导,营造体育氛围

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活动;有序安排市民参与度高的品牌体育赛事,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支持体育赛事、群众体育活动的媒体转播与宣传,大力引导科学健身。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以及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项目消费黏性,提升体育消费水平。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

(二)打造发展环境,吸引各类投资

切实落实现行国务院、省政府以及宁波市各类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逐步增加宁波市扶持体育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优化资金使用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政府设立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及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建设宁波市体育产权交易中心,推动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与无形资产开发等公平、公正、公开的流转。加强安保服务管理。出台宁波市体育赛事和活动安保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安保服务社会化,进一步促进公平竞争,降低赛事和活动成本。建立宁波市体育赛事版权制作和交易平台,完善体育赛事转播收益分配机制,促进多方主体共同发展。

(三)促进资产开发,强化创新驱动

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和活动的名称、标志、空间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提升无形资产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强体育品牌建设,大力支持体育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创新健身方式,引进和推广移动健身设备,引进外地已有新型健身项目,通过给土地政策发展房地产与健身场地;推进宁海与梅山相关体育运动产业的规划与发展;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健全体育产业领域科研平台体系,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把重大体育科技项目纳入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安排实施一批体育产业科技项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宁波市已设立的相关专项资金中,加强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器材装备的支持,促进体育企业的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

  (四)加大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鼓励宁波大学等本市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实际条件设立体育产业相关专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培训机构和体育企业建立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重点开展对体育产业管理人员、一线服务人员、专业技能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培训。对体育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创业者和专家给予奖励。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宁波市体育产业类智库及体育产业发展咨询与服务平台。将体育产业人才纳入“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支持引进体育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就业指导及创业孵化。研究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和体育教育工作的扶持政策。支持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基础工作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筹备研制《宁波市体育产业促进条例》。加强体育产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体育产业联合会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数据,支持出版体育产业研究报告。加强行业统计管理。按照《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要求,健全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和年度统计工作制度,建立体育产业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从业人员的诚信建设,净化体育产业环境。

(六)加强工作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发展改革、体育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宁波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深化宁波市与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合作与交流,建立互惠互利互通的体育产业发展联动机制,成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丰富合作项目,拓展合作领域。各级政府要把产业发展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和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要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管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体育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确保落实,保障和推进“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上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