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承接服务 > 正文

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兼论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困境与对策

来源:宁波大学 日期:2017/11/16 11:11:06 

倪依克  学弘磊

(宁波大学)

前言

体育是人类通用语言,并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和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特殊作用,被认为是20世纪除两次世界大战外,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远的第三件大事。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体育不仅人民改善生活,促进健康,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满足社会生活欣赏需求,同时还是国家综合实力展示,排解社会成员不良情绪,更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力。

体育产业发展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基石。近年来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明确了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需求的土壤,更需要资源进入,推动并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引进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扩展体育产业获取资源渠道,进而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水平。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依然不大、活力不强,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尤其是我市,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但难以做大做强,体育产业整体水平不高,盈利较为困难,市场坏境欠佳等一系列问题。引入社会资本,促进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成为体育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现实问题,开展宁波市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的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宁波市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研究的战略意义

(一)宁波市体育事业发展概况

宁波,简称甬,有时或亦可称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新一线城市,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有制订地方性法规权限的较大的市,中国大陆综合竞争力前15强城市,长三角五大区域中心之一,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浙江省经济中心,连续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中国著名的院士之乡,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其中最具宁波代表性的宁波港被国际港航界权威杂志——英国《集装箱国际》评为“世界五佳港口”。宁波市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11.5亿元,GDP产值全国十六位。

2016年宁波市体育事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创造了新的辉煌。全市共举办46项全国以上赛事和活动。培养和输送5名运动员参加第31届里约奥运会4个大项6个小项的比赛,获得1金2铜。全年宁波籍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3个,在世界青年赛上斩获2金1银,在亚洲级比赛中夺得9金3银2铜,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得30金23银17铜。参加省青少年27个大项比赛,共获得金牌199枚、奖牌430枚,团体总分4572分,金牌数位居全省第二。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19.8亿元,创历史新高,2016年体育产业总产出263.63亿元,占全是国民生产总值1.04%。

(二)概念与内涵

1、体育产业概念和内涵

体育产业兴起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随社会物质大发展逐步在欧美国家兴起;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发展。1992年,原国家体委提出体育产业概念,将其界定为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自此,我国开始了体育产业大讨论。

钟天朗在其所著《体育经济学概论》(2004)一书中认为,体育产业是提供体育劳务(或服务)这种非实物形式的特殊消费品的产业部门。

苏东水在《产业经济学》(2000)一书中认为,企业经济活动集合中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即为产业,生产和经营体育商品的企业集合体即为体育产业。他认为,发展体育产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实际作用。

卢元镇在《体育产业基本理论问题研究》(2005)一文中提到,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即为体育产业。

鲍明晓在《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一书中提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体育事业即为体育产业。

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本文认为体育产业为: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综合。体育产品既包括有形的体育用品,也包括无形的体育服务;体育经济部门不仅包括市场企业,也包括各种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其他各种机构,如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个人。

通过对比,体育产业具体内涵:第一,须强调体育产业是生产、经营体育商品的企业集合体。体育产业的生产过程固然重要,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重搞活体育商品的产供销,使体育产业真正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起到积极的实际作用,如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及生活质量等方面。 第二,相对于市场来说,体育产业应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体育产业是一个大的联合产业,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体育消费者本人的使用能力体现了环境消费、体育产品的价值。

2、体育产业分类

本研究体育产业分类,采用《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本分类将体育产业范围确定为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十一大类。

3、社会资本

本文所研究的社会资本,是相对于国有资本而存在的,是指存在于社会和民间的所有资本的总和,包括民营企业所掌握并用以投资的资本,如居民储蓄存款,资产管理机构管理的资本、市场游资、居民手持的现金、养老基金、房屋保险基金、外商资金等所有非国有资本。在我国,庞大的社会资本投资路径问题,已经被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的高层决策者高度关注。

社会资本投资的特点:

 一是逐利性和盲目性。在利益的驱动下,社会资本纷纷从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在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是地位的不平等性。虽然国家一直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重要领域,社会资本也表现出了进入相关领域的积极性,但在资本流动公平性上,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例如在电信、电力、石油石化等行业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社会资本不能进入,事实情况是社会资本一直难以进入这些领域。

三是投资的分散性。社会资本的投资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也较弱,因此社会资本在投资中一般较为注重分散投资,以最大限度规避风险,进而最大限度地获取确定性收益。

通过wind统计数据可知,2015 年底,全国社会资本总量近 130 万亿元。由此可见,我国社会资本是国有资本的补充;培育公民的金融意识、投资意识和资本运作意识;活跃了资本市场,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生产和流通。 然而我国社会资本发展却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不愿投资,不能投资,不敢投资,不会投资。同时存在玻璃门和弹簧门困境。

四、促进宁波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的战略意义

促进宁波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提升体育产业活力,促进品牌赛事建设,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完善体育产业结构,成为宁波经济新的增长点;更是增强宁波在国内和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高宁波城市体育综合影响力,完善宁波国际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1)有利于促进宁波经济转型升级

体育产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预测,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将以20%的速度增长。促进宁波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提升体育产业服务业质量,推动宁波赛事承、举办创新转型,大力发展大型体育赛事为龙头的体育产业,发挥体育产业乘数效应高、规模经济明显的优势,将对宁波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强力增长点和助推器。

(2)有利于宁波体育事业发展

体育事业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等密切关联,促进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满足人们的体育休闲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拓宽并促进服务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刺激社会保障体系,引领人们形成健康生活理念,推动我国体育健康社会发展。

(3)有利于营造宁波积极向上体育文化氛围

产业、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产业发展受城市文化影响,城市文化同样影响着产业方向和发展,文化更是城市的软实力展现。体育产业与体育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促进。促进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提升宁波体育城市文化建设,更是城市发展无形而巨大的张力和吸引力,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能够促使社会公众形成对城市经济环境、投资环境、人才环境、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等城市形象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名片”和“符号”效应。通过促进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为基础,推动体育健康城市文化建设,塑造积极向上城市体育文化,影响并带领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推进宁波鲜明特色的海边体育文化气质,塑造与国家历史名城和国际海港城市积极向上的相符的体育文化氛围。

(4)有利于提升宁波城市国际化形象

体育产业核心——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城市名片,现代城市影响力提升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型体育赛事更是现代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加快宁波大型体育赛事创新转型,培育宁波国际知名赛事品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彰显宁波城市魅力,塑造宁波城市国际形象,促进宁波向世界真实、形象地展示自我,深化城市内涵,有助于世界更好的认知宁波,增强宁波的国际影响力。

二、国内体育事业发展先进城市的经验

1.北京

北京定位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凭借首都优势、奥运优势、政策优势,体育各项事业发展较为完善。一是体育产业成为首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十二五”以来,体育产业增加值每年以15%以上速度增长,2015年增加值达到212亿元,占全市GDP的0.92%,体育产业从业人员12.3万人。二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加,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41万个,实现“三个百分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率接近61.7%,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接近2.0平方米。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完善,100%的街道(乡镇)建立了体育组织;100%的区县建有行业体协、人群体协、单项体协,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的注册人数达到39951人。三是奥运场馆有效利用与开发不断提效。主要标志性场馆经营效益显著,鸟巢等场馆年均营业收入达到亿元级别,奥运功能区成为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北京在体育发展方面做法如下:

一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北京围绕五个中心发展定位,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总体规划,通过大力引进大型品牌赛事、经纪公司、体育组织总部和高端体育产业人才,培育体育中介组织和职业俱乐部,支持体育关联产业发展,谋划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有效促进北京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大力建设“大群体”公共服务体系。

北京在全市层面统筹各级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实现市、区县“三纳入”覆盖率达100%。北京市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实现全民健身均等化服务全覆盖,推动区县创建“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

三是开拓创新场馆经营管理多种模式。

北京体育场馆中约76%为国有,通过不断创新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实现了良性运转。采用BOT模式,将场馆建设与赛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重视形成科学的奥运场馆赛后运营战略管理理念和方案,委托专业机构制定管理方案和规划努力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产品。探索和建立系统化的体育场馆管理标准服务体系,实施规范化管理。

四是加大资金政策引导扶持力度。

北京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落实《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5亿元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竞赛表演、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类项目、体育用品生产加工销售业类项目等。同时,引导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比重达到6倍以上,形成多元化良好投资格局。

2.上海

上海定位世界城市,体育事业多个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连续五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突出贡献奖,表彰上海为我国体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群众体育发展走在前列,2012年上海建成社会健身试点7741个,公共体育场764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个,打造了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等一批群众体育品牌项目。竞技体育发展迅速,2012年伦敦奥运会共有38名运动员来自上海,占我国代表团人数的10%。上海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举办走在全国前列,打造了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径钻石联赛等6大主流、知名的国际品牌赛事。上海体育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上海经营性场所达5200多家,体育经济公司更是多达100余家,形成培育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2015年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910.13亿元,增加值为351.22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1.4%。体育服务业(除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外的其他9大类)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548.56亿元和276.09亿元,占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0.3%和78.6%。按照国家体育产业11个大类分类,体育服务业中的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最大,分别为350.77亿元和170.06亿元,占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8.5%和48.4%。

上海体育的快速发展,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一是深入推进全民健身。

上海积极开展健身试点改造工程,广泛组建社区体育组织,增强基层体育组织管理力量,壮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组织。推进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和竞赛,举办上海市民运动会、上海国际体育节等群众赛事,并以上海知名赛事为平台,提升全名健身活动和竞赛品牌效益。

二是加强职业体育发展。

上海着力培育和打造代表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职业俱乐部和体坛巨星。上海建立以有利于城市形象提升、增强城市竞争力、群众喜闻乐见作为选择举办体育赛事的标准,通过采用国际化、市场化、职业化、弱行政化的模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重大体育赛事的统计和评估制度,有效提升赛事国际影响力与国际化大都市的知名度。

三是大力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发展。

上海市借助区位、技术和体育资源优势,成功培育体育产业创意园区,打造以活动策划、工艺设计、体育出版、体育影视、体育动漫、电子竞技和体育文化演出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同时,深入挖掘和保护海派体育文化,丰富城市文化精神内涵。

四是高度重视体育科研。

上海建设了一批跨学科、跨单位联合科研协助单位,建设了一批国家级体育科研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和市重点科学攻关课题,为体育全面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成都

成都市是副省级城市,在经历5·12地震后,成都体育事业取得重要成绩。一是体育惠民两大品牌蓬勃发展。“运动成都”惠民体育活动连续举办3年,影响力广泛。2012年全年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3275名,农村地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覆盖面显著增加。“太极蓉城”成为成都体育惠民响亮品牌,仅2012年就组织了各种太极活动、竞赛等2047场,全市“太极人口”已达115.8万人。二是体育产业快速发展、集聚发展。到2012年初,成都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37.75亿元,比上年增长59.83%,占GDP比重达到0.55%。体育功能区建设成国内休闲产业特色,国家体育总局赋予成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较高的目标要求并给予重点支持;以赶超英国谢菲尔德为目标的成都金马国际体育城到2012年总投资完成120亿,完全建成后预计将实现总量千亿目标。成都在发展体育方面有以下做法:

一是深化多部门多层级联动。

摆脱体育部门办体育的传统思路,充分利用国家在成都各个基地、中心平台作用,争取国家、四川省在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支持。统筹辖区、县级体育资源,市级层面总体安排、区县执行,特别是体育惠民活动、大型赛事等方面,充分调动区县资源,多级联动。加强跨部门合作,深入同教育、财政、人事、发改、经贸等部门合作,如在体教结合方面,与教育局按照1:2资金比例资助偏远、贫困、农村地区学校建设体育设施。

二是促进体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成都瞄准体育休闲产业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市政府名义发布体育产业发展规划,选准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重点布局、招企招智,集聚发展,结合城市传统文化特色,重点发展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培训等新兴产业,有效丰富成都世界田园城市的内涵,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三是做强体育惠民品牌。

成都有常住人口1400多万人,始终将体育惠民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由体育部门牵头,详细制定年度计划安排,联合多个政府部门、各级媒体、各界社会人士以及各区县、街道、乡村,将体育惠民重点工程做出特色、做成品牌。

4.青岛

青岛市是计划单列市。近年来,青岛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一是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青岛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281.17亿元,占当年GDP比重达到1.02%。二是群众体育工作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市区人均体育设施占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人,连续多年荣获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突出贡献奖、最佳组织奖等荣誉称号。竞技体育始终保持山东省内龙头地位和全国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三是体育特色品牌突出,在“田径之乡”、“足球之城”基础上提出打造“帆船之都”的战略规划,体育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青岛体育发展突出做法如下:

一是围绕“寻标、对标、达标、夺标”战略部署,开展“体育强市”赶超战略。

体育是青岛市优势资源,历来市委市政府都较为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以来,青岛围绕全市全面开展“寻标、对标、达标、夺标”战略部署,选定沿海城市特别是广州作为标杆,制定了《青岛市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人才培养与管理等方面的全面赶超计划,在竞技体育、大型赛事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二是重点打造特色赛事品牌。

放大后奥运时代效应,重点打造“帆船之都”。市委市府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参与多项议程,成立了副局级机构“青岛市帆船运动管理中心”,财政资金每年拨专款2500万元负责赛事全程安排。推动市场化、商业化运营,开办帆船培训辅导机构,推广帆船运动普及,加强国内外全媒体宣传,组织专业团队,深化国际合作,积极申报、承办国际帆船赛事。

三是大力支持体育企业发展。

青岛市积极营造体育产业发展良好政策环境,率先省内其他城市,根据省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相关办法,获得2013年引导资金达4000万元。市财政局、体育局联合出台了《青岛市体育赛事引导资金管理暂行规定》,设立了青岛市体育赛事引导资金,并给予税务、水电、人员等优惠政策扶持发展重点龙头企业。

(三)经验启示

1.重视举办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影响力

传播体育文化、组织开展广泛的体育活动是体育产业核心组成部分。国内先进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驱动力,如举办F1赛事、世界摩托锦标赛的巴塞罗那,举办美国网球公开赛、纽约国际马拉松赛等世界级赛事的纽约,举办日本职业棒球联赛、职业足球联赛等赛事的东京,都在以顶级国际体育赛事推动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带动体育消费,打造体育形象和体育文化,塑造城市的品牌内核。

2.重视发展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互动发展

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群众体育既是城市体育发展的市场基础,也是培育城市体育人才的沃土。国际发达城市在发展体育中非常重视市民的体育需求,按照城市经济发展不同阶段,重视群众体育发展,满足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日益增长需求,提高市民的体育参与度,培育市民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营造城市良好的体育氛围。同时依托群众体育市场,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抓住市场机遇,积极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休闲业、体育演艺业和相关体育产品制造业,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发展,促进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3.重视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体育职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从国际视野和市场经济来认识,职业体育是体育发展模式和形态的重要部分。当前,国外的职业体育已经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规划以及自我激励,自我盈利的制度体系。从欧洲国家的俱乐部制度到美国职业体育的联盟制度的产生,可以发现职业体育的发展路径与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密切相关。政府重视完善法律体系保障,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发展环境,如美国职业体育的单项协会和联盟,从联盟的收入、利润、税费到各俱乐部运动员工资、保险、奖金、运动员的转会,以及成立俱乐部的资格、准入条件、资产登记和球队转卖等,都形成一套严格的规定审查,以制度创新促进体育职业化发展路径,培育职业体育俱乐部品牌。促进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逐步推进以企业办赛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类体育中介、专业协会和体育经纪人制度及诚信制度,依靠企业加强赛事商业推广和集资工作,有效带动体育休闲、旅游酒店等服务业增长,同时成功进行城市营销。

4.重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城市体育繁荣发展

国际国内体育发展城市都非常重视体育产业发展。伦敦通过建立面向市场的俱乐部和职业联盟体制,作为协调资源配置制度的体育产业组织形式。伦敦拥有世界第三大体育营销公司(八方环球)。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推动体育产业行业内和跨行业间跨部门的组织创新,重点是将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连接起来,实现体育休闲产业大发展。国内的北京、上海等城市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也推出许多创新性举措促进城市体育繁荣发展。

5.以城市长期发展目标为核心,谋求赛事及体育产业全面发展。

以赛事发展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城市特征,并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相符,以体育赛事申办、筹办和举办的机构或管理体系设置,完善管理制度,保证体育赛事申办、筹办和举办符合城市发展的目标。国内外体育知名城市对体育赛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发展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完善城市文化建设,始终是体育赛事举办的目标,并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国内外体育知名城市根据城市发展实际情况,还增设了一些其他目标,确保赛事与城市形象一直,营造良好投资和产业发展环境,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6.明确政府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职能定位。

体育产业发展管理区分了行政调节和市场调节。体育产业涉及公共服务产品的,政府明确产品属性,通过行政干预和政府补贴,确保具有公共属性体育产业正常发展。属于市场体育产业发展,如赛事申办,既可以由政府或非盈利性组织(单项协会、政府基金等),也可由承办企业单独进行,如墨尔本、巴塞罗那、上海等城市,体育赛事作为城市重要营销手段,行政组织给予资助或扶持;在一些特大型赛事中,如奥运会、亚运会、足球世界杯等,政府直接财政投入,管理赛事运营。赛事运作涉及的市场资源配置,如融资、赞助权、门票销售、电视转播权等,行政组织往往不直接参与,即便是特大型体育赛事,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实现效益最大化。

7.政府支持和补助赛事多元化。

不同的政府补贴形式,有利有弊,政府对体育产业扶持补贴过程中,确保始终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职能,激励体育产业企业和组织,为创造良好的办赛环境。完善的制度设计是政府支持和补贴体育产业的前提,政府、企业、运作方对称的信息共享,保证了政府作为需求方和运作企业组织作为供应方的平等交换平台,政府对体育产业运作设定预期目标,为城市举办发展体育产业起到长远规划,同时预期目标对体育产业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推进城市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引进社会资本存在主要问题

(一)、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规模逐步发展扩大,产业结构逐步完善

2015年宁波市体育产业实现产值263.64亿元,增长至83.57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1.04%,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在宁波整体国民经济贡献有所提升。体育制造业实现生产总值186.58亿元,占体育生产总值53.23%,体育服务业占24.48,成为贡献较多的行业,整体上,宁波市形成以体育制造业为龙头,体育服务业为基础发展趋势,促进宁波体育产业迅速发展。

宁波市体育服务业总规模进一步扩大,体育服务业整体比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5年宁波市体育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48亿元,增加值比重29.30%,在体育产业中保持主导地位,高于全国第三产业1.7个百分点,处于全国领先优势。

二是体育赛事发展势头良好,竞技表演领域做大做强

2016年宁波市共举办国级以上大型赛事40多项。其中第二十四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2016宁波国际马拉松、2016中国铁人三项联赛等国际赛事取得了成功,促进宁波体育产业发展,传递宁波健康活力国际城市形象,扩大宁波城市知名度,推进宁波国际化进程的目的。同时全国性比赛纷呈不断,职业联赛稳步推进,竞技表演业蓬勃发展,既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观赛需求,有推动了体育产业发展,更促进宁波市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体育培训业与教育相关行业发展良好

宁波市以赛带训,以赛带培,随着宁波市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发展,尤其是国际赛事和职业联赛发展,取得了较好社会影响,形成社会传播力,推动体育培训和体育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宁波市完成了以市赛为基础打造了全市竞赛培训体育,整合体育培训和体育教育,提供竞赛平台,有利于宁波市竞技人才的选报,为体育培训和体育教育提供出路,更存进体育培训业和体育教育行业的发展。

四是体育中介服务逐步兴起

以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2016宁波国际马拉松、2016中国铁人三项联赛等国际大赛成功举办,推动了宁波市体育中介服务逐步兴起,确立了宁波体育国内国外话语权,推动体育产业高端服务业起步,同时也培育了宁波市经理人队伍,推动体育中介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

五是体育贸易零售业继续繁荣发展

随着群众体育和大众体育逐步发展,对体育消费品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穿戴用品、户外用品、服装鞋类等零售贸易产品需求迅速发展,尤其是体育电子类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互联网销售成为体育产品销售新的增长点,2016年我市实现体育用品销售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  %。

六是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迅速

体育产业带动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高薪技术产业等快速发展,体育产业中不断涌现体育科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会展等新形态融合的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发展势头迅猛,具有较强的市场活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体育产业布局。

(二)、宁波市体育产业社会资本进入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玻璃门”现象严重

受举国体制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系统相对独立和封闭,体育事业“外私内公”属性相对明显,尤其是竞技体育事业,对外为地区、国家争光,对内实现人才选拔和提供公共服务。体育系统相对封闭导致社会资本难以需求合理渠道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并获得领域保障。社会资本感知体育产业大发展,却难以进入,犹如玻璃,能看见里面,却难以进入。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也是宁波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是尚未探求合理顶层设计实现资本盈利

资本本质就是逐利,逐利是资本发展基础。由于受社会制度和我国体育(事业)产业顶层设计影响,尤其是体育产业核心——体育竞技表演业,仍难以实现盈利,赛事依靠政府补贴完成赛事承举办,实现的是体育事业,而非体育产业。

以职业联赛为例,包括八一男篮在内的众多职业体育俱乐部均处于亏损状态,俱乐部门票市场难以保障,上座率不高,市场认可程度较低,电视转播权受制于电视播出终端,难以实现赛事产品化,获取赛事应有商业价值,赛事周边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职业俱乐部长期亏损,投入难以获得产出,不能实现资本价值,资本退出迫在眉睫,如曾经在国内多次获得乒乓球总冠军的宁波海天已在2016年上半年的联赛结束后正式退出乒超联赛。这对整个宁波体育行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警示。

三是体育产业市场处于促进阶段,认可和开发难度大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健身服务业,体育消费观念尚未形成,缺乏行业规范、行业标准以及准入制度,整个体育健身服务业市场差乱,水平参差不齐,破坏了健身服务业整体行业形象,尤其是“跑路事件”发生,更是雪上加霜,尤其是近两年房地产市场发展、人力资本增加等,进一步加重了运营难度,导致健身参与者不满意,教练员难求职,经验者举步维艰的恶性循环中。

四是传统行业受互联网冲击明显

网络冲击传统及实体产业,作为传统行业的体育产业首当其冲,在近几年的互联网大潮冲击下,可谓是“危楼之下,安有完卵”。在以体育用品制造为主的户外行业,受到互联网冲击的情况十分明显。近十年来,虽然周末去休闲登山的人不断增加,但户外装备的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小,原因在于,淘宝网等网络平台的快速普及极大地压缩了户外用品业的利润。加上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加大,相互仿制的节奏不断加快,产权保护的大环境不利,导致行业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

五是税费等负担较重

税费等经营成本过重,成为体育产业难以俞越的一座山头。体育行业在税赋难以享受优惠,既是有宁波市发布政策法规文件,缺少落地政策,成为空中楼阁,无法具体执行。

关于体育场馆的水电费优惠标准来说,很多经营者表示“享受不到”,因为场馆的所有权不是经营者,所以实际上和经营者没有多大关系。

六是政府办事流程复杂

体育事业发展,离不开社会部门的支持与协助,如大型体育赛事承举办,需要公安、消费、卫生、海关、边检、税务等十余个政府行政管理单位参与和管理,如果没有形成联动机制,满意确保赛事顺利举办。同样体育经营场所业存在同类问题,尤其是我国现有的场馆,存在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现象,存在“旋转门、玻璃门”的现象依然存在。

七是体育行业协会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宁波市目前有市级体育协会39个,体育俱乐部等民办非企业单位47个,加上11个县(市)区的200多个体育社团。这些体育社团在发展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面临人员老龄化、经费短缺等多重困难,除了极个别的协会之外,大多数体育社团处于勉强维持的运行状态。

八是人员团队建设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专业的人做专业事情,体育产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从事体育产业行业。专业人才缺乏制约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以健身行业为例,健身教练非体育学院的毕业生不招聘,现在由于健身馆发展太快,人才严重供不应求,即使是高中生经过短期培训,也可以直接成为健身教练。没有专业教练的素质却拿和专业教练同样的薪水,会给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带来困扰。

九是扶持政策难落地

自2012年至2016年,几乎每年宁波市政府都出台政策,促进和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但从各方面的经营者实际反馈的情况来看,在不同行业、不同层面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很支持,但地方政府层面对中小体育企业的引导和支持很欠缺;政策指定的方向跟本地市民需求脱节严重。比如,在宁波乃至浙江,政府购买至少在健身行业还没有实现。市体育产业引导资金规定的补助对象是企业,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反而无法享受。因此,对于大多数体育俱乐部来说,反倒拒之门外。

有的经营者反映,在经营过程中融资比较苦难。大多数体育企业都处于初创时期,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得到贷款比较困难,新的融资平台,尚未建立,没有资金作为依托,很难做大做强。

(三)、宁波市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对策

(一)创新理念,加快政府职能转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政府职能也在发生转变,创新理念,加快体育产业政府管理职能转换,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的重要环节。

一是加快体育产业政府管理扶持职能制度设计转型。

政府组织对体育产业管理扶持机制,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而异,没有现成可供参考借鉴,加快政府组织体育产业政府管理职能制度设计转型,以国家治理理论和制度顶层设计为理论基础,优化宁波市体育产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调整职能结构,规范政府管理范围和内容,转变全能型政府为管理型和服务型政府。

二是协调平衡政府赛事管理职能结构。

体育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仍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探求,涉及政府组织管理职能面宽,优化政府管理职能结构,促进体育产业管理扶持制度建设,避免重复管理和管理过当,实现体育产业发展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协调各级各类政府管理职能结构,形成综合机制,提高政府对体育产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的能力。

三是加大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公共职能履行。

政府体育产业管理职能履行不到位,转变政府服务方式,购买公共服务,替代财税补贴制度,服务民众,履行政府公共服务管理职能,如通过购买赛事服务,惠及民众,改变以往的直接财税补贴制度。

四是简化行政审批,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效能。

加大加快简化行政审批,优化审批流程,合并行政审批程序,加快体育产业一站式审批政府职能的建设,提高体育产业审批效率,营造赛事优质便捷的行政审批服务环境,为宁波体育产业大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加快完善体育产业金融平台建设

一是完善财税补贴制度。

完善政府财税补贴制度,弥补市场成长初期的阶段性失衡。改革直接财税补贴制度,优化体育产业评估机制,改变财税补贴模型;依据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平台,提高体育产业奖励,提升财税补贴绩效,鼓励企业、组织发展体育产业,争取社会资源,确保体育产业发展多元化。

二是构建体育产业融资金融平台。

加快体育产业融资渠道和平台建设,创新思路,建设体育产业融资交易平台,提高体育产业融资能力,并与城市经济环境下的投资融资体制保持一贯,加大顶层设计,整合体育产业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体育产业关注度,拓宽体育影响力和传播宽度,推动金融资本进入,促进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挖掘体育产业社会价值。

深入分析体育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组织第三方专家学者和专业公司,对赛事预期价值进行评估,定期发布赛事价值预测评估结果和赛后评估报告,增加赛事媒体曝光度,提升赛事舆情监控,推动良性舆情发展,促成体育行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形成。

四是完善畅通融资担保渠道。

引进社会融资担保平台,确保体育产业金融融资渠道畅通,体育产业起步阶段难度较大,引进社会融资担保企业,为体育产业融资投资提供担保服务,解决发展期间资金短缺,拓展体育产业资源渠道,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三)完善宁波市体育产业管理机构的职能建设

一是完善宁波市体育产业管理与扶持规划职能。

加强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职能,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挖掘具有宁波城市代表性和展现城市活力体育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寻找优质资源,完善宁波市体育产业规划职能。

二是完善宁波市产业规划核心——赛事申办职能。

依据规划,组织专业力量和办赛力量,分析预申办赛事特征,起草赛事申办文件,组织协调相关单位,积极申办符合宁波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的各类体育赛事,完善宁波市体育竞赛中心赛事申办组织职能,打造宁波市体育赛事建设成为赛事申报专业平台,提升重大影响力赛事申办成功率。

三是完善宁波市体育产业管理和指导职能。

统筹管理宁波市体育产业,制定产业扶持标准,管理监督体育产业发展进度和标准;培训和指导各类产业人才,完善宁波市体育产业管理和指导职能,提高宁波市体育产业管理水平和赛事管理水平。

(四)发展竞技体育事业,促进体育产业与竞技体育对接

一是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

立足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实际,构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项目发展格局。巩固等优势项目,重点抓好等基础项目和“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的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对重点发展项目在政策、科技、人才、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保障备战训练的需要。整合竞技体育资源,发挥高校、企业以及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作用。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完善我市教练员的选拔、培养、考核、聘用、引进制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竞技水平快速提高。

二是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

加强与教育部门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共同制定与实施优秀体育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学校为核心,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支撑,构建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在与教育部门联合共办各层次运动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运动员引进、选拔、培养等合作机制。

三是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俱乐部,鼓励社会资源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体育俱乐部是体育运动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体育俱乐部可将专业运动项目和专业运动员组织起来,进行各种体育赛事的安排和竞赛,协调各俱乐部之间运动员的转会、交流等事宜,有利于职业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可以将专业运动员与业余体育爱好者集中到一起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健身运动、休闲运动和体育竞赛表演等。重点建设宁波足球、篮球、排球、体操、跳水、游泳、网球、羽毛球、射击、举重等俱乐部。结合水利部门利用广阔水面建立水上运动俱乐部,开展皮划艇、赛艇、滑水、帆船等项目;结合航空部门利用行业优势建立航空俱乐部,开展竞技飞行表演、滑翔、跳伞等项目;结合宁波知名企业,如等建立专业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的俱乐部,甚至还结合一些企业家、成功人士、外商等建立高尔夫、保龄球高档俱乐部。

(五)依托赛事,促进体育产业全面发展

一是加快体育产业园建设,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硬件。

加快体育产业园区建设,构建体育产业集群区,打造宁波园区品牌,促进宁波市赛事品牌建设,每个区都有品牌体育产业。积极引导国内外体育俱乐部、体育彩票、体育传媒、体育赛事策划中心和体育品牌中心等入驻园区,支持体育产业孵化器等建设发展,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型体育产业和体育产业集聚区。

打造品牌效益,重点支持举办宁波体育用品博览会,选择或组建专业化展览公司,吸收更多的知名体育用品采购商和生产商参展,使之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博览会。重点扶持地区品牌的发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重点建设“体育用品精品走廓”,完善基础设施,搞好配套服务,使之成为体育用品精品展示和销售中心。

二是是积极发展体育健康产业。

健康,人类永恒主题,体育是实现人民对健康不断追求有效途径,健康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朝阳产业。依托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以“锻炼就是良药”为引领,积极加快体育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完善宁波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同步国际健康发展理念,营造宁波积极、健康的城市形象。

三是打造国际体育传媒中心。

发挥宁波国际港优势,利用宁波传媒集团,打造国际一流品牌、国际有一定影响的体育传播平拍,协助打造宁波体育产业大纪事,提高宁波产业知名度。依托传媒机构、数字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大力发展体育传媒、体育广告营销、体育咨询策划、体育动漫、电子竞技等产业,打造国际体育传媒。

四是竞技体育职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依托现有训练基地、高等院校、中小学等培训基地,发展体育培训业,促进体育培训业市场化。大力发展职业体育,重点培养高尔夫球、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全国知名运动员,促进职业化发展,实现竞技体育三级训练体系与市场化职业化并行的运行机制,推动大型体育赛事承、举办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