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课题研究 > 正文

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对策研究(下篇)

来源:市体育局课题研究 日期:2017/11/7 15:21:42 

3.2.4 逻辑分析法

本研究将搜集到的文献与数据进行了归纳整理,从不同维度对宁波市各高校运动队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体育部门与高校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相应地归纳出宁波市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对策。

 

4 宁波市体育部门和高校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

    本研究中所指的宁波市体育部门即宁波市、区、县体育管理部门及其直属单位。目前宁波市体育部门和宁波各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过程中是相互分离的。体育部门对运动队培养是按照三级训练模式培养的,而高校则有自己的竞技人才来源,二者并不相贯通。虽然目前在宁波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体育部门与高校单独办学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值得深入反思。

4.1宁波市体育部门单独培养运动队的现状及问题

4.1.1宁波市体育部门单独培养运动队取得的成绩

2016年宁波奥运选手在巴西举行的第31届奥运会上取得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宁波社会各界为之鼓舞,宁波市体育部门立下了汗马功劳。体育部门单独培养运动队是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投资为主的金字塔式的三级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投入巨大,虽然已经在我国存在了较长时间,见效较快,但产出率很低,导致了运动人才的极大浪费,这种培养管理模式是否应该继续存在广受争议。但另一方面,三级训练模式能存在较长时间,也从侧面反映了其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宁波市地方体育部门在竞技体育上的投入较多,近年来无论是在各项国内国际大赛的成人比赛中,还是在以青少年为主的浙江省运动会上,都捷报频传。在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宁波代表团战绩卓著,共获得191.5金、146银、119铜,总分4489.5分,金牌数、奖牌数、积分均位列第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宁波市竞技体育独具特色的四级后备人才训练体系息息相关。

宁波市当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市体工队为龙头,二校(市体育运动学校、市第二少体学校)五基地(市游泳、水上、重竞技、小球、蹦技)为主体,各县(市)区体校、市队县(区)办点、市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补充,以市级训练点、市级和县(市)区级体育传统校为基础的四级后备人才训练体系。目前宁波市已拥有运动学校、水上基地、重竞技基地等三所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小球中心等四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其次,宁波市地方体育部门拥有合理的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宁波市四级网络在训运动员分别达到100名、1600名、3000名、6000名,在此基础上,适度扩大了教练员、运动员队伍的规模,特别是二校五基地的规模,拓宽引进渠道,注重优秀教练员的引进。

近年来宁波市不断推进“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模式转变,努力实现体育和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宁波羽毛球队、网球队、乒乓球队和游泳队等项目的选手大多来自宁波市各中小学的训练点,这种模式既没有影响选手的学习,也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发挥了学校的积极性。此外,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和市第二少体校的体教结合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高考录取率相当高。宁波市体育部门在单独进行运动队培养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我们依然不能忽略地方体育部门单独办队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如:运动队的就业问题、成材率问题、素质教育问题等。

4.1.2 宁波市体育部门单独培养运动队出现的问题

4.1.2.1学习受限,就业困难

    地方体育部门,例如通过体育运动学校培养的运动员普遍文化成绩较差,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其主要原因归纳如下:其一,文化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不重视优秀文化教师的引进工作;其二,受到重训练轻教育观念的影响,学训比例失衡。

三级训练模式培养出的运动员由于基础文化知识薄弱毕业后只能早早的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然而仅凭体校时期掌握的文化知识很难适应工作对其文化素质的要求,就业成为大问题。激烈的社会竞争,使运动员对文化课的学习产生了紧迫感,渴望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部分运动员甚至对于自己选择的体校道路产生了悔恨之感。调查显示(如表1所示)48%的初中学历的体校生参加工作后接受成人再教育。

 

图1体校生接受再教育现状调查表

image.png


事实上,即便是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专业运动员甚至取得优异成绩,也可能面临缺乏保障的局面。据了解,由于我国多数体育项目商业化开发程度较低,相当数量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退役后往往无法通过从事相关工作获得足够的收益,甚至生活都成为问题。2003年,曾有“亚洲第一力士”美誉的前中国举重名将才力死于穷困和疾病,一度引发了社会对退役运动员生存状况的关注。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如沦为搓澡工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靠卖金牌谋生的国际马拉松冠军艾冬梅;卖金牌治癌症的全国自由式摔跤冠军李朝辉;地铁卖艺为生的前国家体操运动员张尚武……

4.1.2.2对运动员教育培养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体校是中国竞技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地方,例如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承担着运动员从幼儿园到中专的教育任务。宁波市体校归属于宁波市体育局单独管理,不属于教育局管理,是体育局独立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典范。由于“全国城市运动会”和各省市运动会等赛制对参赛队员的年龄限制,出现了许多体校毕业生需要继续留在体校继续接受训练,并代表地市参加比赛的情况。然而,这部分队员已经结束体校学业,所以只是参加训练并不能继续接受文化课学习,造成他们的学习光阴白白流失。

    体育系统对体校的质量评估只着眼于“是否培养出金牌运动员”体校教练对学员的打骂、体罚由来已久且不在少数。还有评论直指体校中“绝对支配与绝对服从”的校内文化,称在此格局内,师父为所欲为,徒弟唯唯诺诺,为受侵害埋下伏笔。因此才有湖南省体操学校“校长性侵”、 王濛自残等类似事件的发生。

4.1.2.3成材率低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体校不仅生源不愁,还曾火过一阵。据了解,过去体校毕业是中专学历。中专毕业国家包分配,而且上了中专,户口就能‘农转非’,这些都是吸引家长送孩子进体校的诱因。

    而如今,由于没有生源又缺少资金,中国体校的衰落十分迅速。源自体育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业余体校已经从1990年的3687所减少到2010年的2112所,表现出了持续萎缩的现象。

    按照我国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各省市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已成为国家队和省队队员的培养基地,宁波市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好的体校年输送率也只有10%左右,90%的体校学生都会面临就业问题,对于不少仍有发展潜力的队员来说,也只能失去再提高的机会。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支持子女进体校学习的积极性,生源不足已成目前体校面对的最大难题。

4.1.2.4场地不健全

     以宁波市为例,宁波体育局直属的单位有包括宁波市小球训练和中心、宁波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宁波市游泳训练中心等10家单位,经统计40%的直属单位场地不够用,80%的单位存在场地设施年久失修的问题。特别是宁波市游泳训练中心场地特别紧张,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和运动技能的再提高。

4.1.2.5素质教育的极大缺陷

    素质教育是体校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体校学生本身生源上就不同程度上的存在缺陷,常常是家长觉得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易管教,才把孩子送进体校练练。另一方面,由于体校本身重体育轻文化的教学理念致使许多体校学生成为生活中的问题人物,出社会后往往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违法犯罪。孙杨酒驾、王治郅斗殴、张军酒驾等一系列负面新闻不绝于耳。我们的运动员培养机制是“夺标”与“育人”分离的,这是整个中国教育环境的通病,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就业技能教育,运动员教育则是“夺标”教育。但教育不应该这么功利,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让每个人成为有公平正义精神的公民。在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国的运动队培养越来越重视“锦标主义”,越来越强调“夺标”,“为什么郎平在执教美国女排时,带着一帮大学生也能成功?她们的训练量可远远不如我们。这正说明,个人综合素质越高的运动员,就能得到更高的运动成绩。”

4.2宁波高校单独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

宁波共有14所高校,但是真正设立体育学院的只有宁波大学一所。其他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还包括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大专院校。由于宁波市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时间较短,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出具备国际水平的运动员存在一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缺乏高水平运动员和优秀教练员、场地设施和经费不足,竞赛机会少以及管理不够规范等客观原因。调查显示(如表2所示)70%的调查对象认为缺乏优秀的运动员是高校单独办队的主要问题,另外有59%的调查者则认为竞赛机会少是影响高校单独办队的重要因素。

 

表3 宁波高校单独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存在问题

image.png


4.2.1缺乏优秀的运动员

目前,宁波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获得:(1)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也称体育高考;(2)单考单招;(3)自主招生。生源的好坏直接影响运动队水平的高低,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式单一,从少体校、体工队、国家队一条龙训练体系,优秀的体育苗子在初中前后就已经分流到体育系统内。而剩下的运动员进入高校的运动员,往往受早期的科学性、系统性、训练年限等影响,实际能提高的水平很有限。部分有天分的非体校高中生由于受到学校训练条件及教练水平不够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错失了最佳的训练时间,进入高校后也很难有所突破。因此,生源问题是影响宁波市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全国多数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据调查,高校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对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满意度不高,大部分教练员和管理人员都认为现在的运动员竞技水平一般或不满意。

 

图2 高校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对运动员水平满意程度统计图

image.png

 

4.2.2教练员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办队缺乏高水平教练员或教练员缺乏业务培训的机会,使科学训练在高校办队中仅仅成为一个口号。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水平运动员进校后水平能否继续提高的关键。

目前宁波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本研究对宁波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主要来源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宁波高校内的教练员除了少数是从外单位聘请或者是借调进入的以外,其余教练员均为学校的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多仅接受过学校的业余训练,从事训练工作的时间通常较短,在接手高水平运动队后,多出现经验不足的问题,难以快速胜任教练员的角色。据本研究发现,约75%的教练员承担训练、教学双重任务,由于教练员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难以深入地研究和学习现代训练理论。据问卷调查,经常组织教练员业务培训的学校仅有两所。这直接导致运动员进入高校后得不到高水平教练员的指导。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在入校后可能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高校竞技水平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对运动员的调查可以发现,认为自己的教练员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数量仅占约1/3。

 

图3 高校运动员对自己的教练员的水平的评价统计图

image.png

 

  关于教练员问题的相关调查还表明,业务培训是运动训练系统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当前宁波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缺乏岗位培训的机会,一半以上的教练员全年没有一次培训机会,由于缺乏学习和再提高的机会,严重影响了由“教学型”向“训练型”角色的转变。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更新速度极快,教练员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技术水平都很难快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通过岗位培训,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视野得以开阔,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培训中教练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有利于其进步。

4.2.3场地设施和经费不足

从纵向上看,近年来高校的场馆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国外高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部分高校有标准的田径场2.3个,多功能体育场馆和训练馆2.8个。但是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实际拥有标准田径场2个,多功能体育场馆和训练馆2个,经常出现运动队训练与普通学生课外活动争抢场地的现象。场地设施和器材条件对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宁波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多数训练场地与普通大学生共用,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断加强,运动训练与学生锻炼的矛盾日趋突出。加上场地设施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运动员日常训练和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大了训练受伤的几率。

宁波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比赛经费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解决:(1)学校拨款;(2)学校外行政拔款;(3)自筹资金。学校拔款是当前训练经费的主要来源(见图四);学校外行政拔款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必定被其它形式所取代。自筹资金来自赞助和本部门创收,赞助很难与赞助者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不能形成队伍稳定的资金来源,本单位创收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课余训练试点工作评估方法》中的规定,运动员年度训练经费的标准为人均4000-5000元,但是大多数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达不到。由此可见经费缺乏仍是宁波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体育经费不足是制约宁波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4 调查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经费来源

image.png

4.2.4竞赛机会偏少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组织管理采用的是“直线制”的管理结构,这种结构模式注重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通过指令性的手段保证计划的实施,控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向。这种管理方式虽然效率高,但是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带来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高校缺乏自主性,参加国内外高水平运动竞赛的机会不多。目前,在行政性计划的指导下,大多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加的比赛主要有以下几项,即:省市级大学生(或单项)运动会和全国大学生(或单项)运动会。运动队之间交流的机会极少,高校很难自主选择更多的比赛参加。而在其他发达国家,每年大学生参赛频繁,高校与高校之间比赛交流的机会也多得多。

以美国大学生体育比赛为例,据统计,美国高校的篮球队一年的比赛场次高达52场之多。而在中国,高校比赛机会很少,实战经验的缺乏一直制约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多数高校组建的运动队无法进入国际和国内竞争的主渠道。目前,我国体育系统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竞赛体系,其在国内最高层次的比赛是全运会,在国际上最高层次的比赛是奥运会和世界三大赛。这也是国内外竞技体育的最高战场。但就教育系统来说,各级体育协会和学校体育管理部门也有一整套自己的竞赛制度,其中比较重要的比赛有国内的全国中运会和大运会,以及国际上的世界中运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就运动水平和影响力来说,体育系统的竞技水平远远高于教育系统。比赛环境和比赛机会的局限性加大了教育系统培育人才的难度,因为能不能进入体育竞赛的主渠道对于一个运动员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也是“高水平”的一个标志和象征。两个系统竞赛体系之间的脱轨,使得多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两个竞赛体系之间不能正常流动,有时因为注册、资格问题导致无法正常参加比赛,比赛次数无法与专业队运动员相比,比赛机会太少导致运动队水平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往往被挡在了“高水平”的门槛外。

以宁波大学的优势项目篮球为例,重要的比赛就只有一年一届的CUBA,其他比赛基本以运动员在校外打野球为主,但是都属于业余级的比赛,很难对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起到实质性的提高。乒乓球也属于宁大的优势项目,然而每年参加的比赛也仅仅只是大学生锦标赛和俱乐部甲级联赛。至于其他项目每年参加的比赛以省级比赛为主,其中部分运动员每年参加省级比赛的机会还不到1次(见表4)。结果导致运动员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只训练、不比赛的窘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同时,对不少运动员而言,大运会周期太长,与其年年投资不见收效,不如大运会年加大投入以收实效,这种短期行为是运动竞赛活动次数太少产生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加以改变,将严重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质量,导致高校竞技体育在低水平徘徊。

 

表4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每年参加省级以上比赛频数统计表

image.png

   目前大学生体协作为全国最大的行业体育协会,却依旧不能参加全运会,这严重打击了高校办队的积极性。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一种重要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却没有被纳入国家体育竞赛的主渠道之中,这导致了体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多数专家认为,让大体协获得全运会参赛资格,是推进体教结合,解决目前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停滞不前的可行办法。

4.2.5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所谓的“高水平”其实与运动队真实实力不符。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不力是最主要的原因,高校自身没有多级训练网络,也就没有自己的人才储备,而生源相对贫乏,入学生源背景差别很大,这是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入学后在学籍管理制度方面,由于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时间不足,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籍管理制度往往不够完善。训练制度方面,虽然高校教练员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但是很多教练员缺乏参加大型赛事的经历,而高校运动队的参赛机会相对较少,赛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高校运动队中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高校办队是一种新的运动员培养模式,但是主管的体育、教育部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举国体制”和“体教结合”未能很好地匹配。高校办队没有一套符合学训结合规律、适应学校化竞赛体系、适应运动人才选拔输送机制和保障体制的相对成熟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另外,中国的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在诸多方面各自为政,致使体育教育资源未能实现有效整合,往往出现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宁波市高校想要单独带出一支国内一流,走向世界的高水平运动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现阶段,依靠高校高等教育,联合地方体育部门,利用双方优势共同办队,是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过渡时期比较合适的办队模式。

4.2.6学训矛盾突出

竞技体育的发展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各自的规律。基于哲学的视角,不能按照各自特定的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过程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运动员成长年限与大学学制之间并不统一。通常,要培养一名普通运动员往往需要六到八年甚至更久,即便高校招收的运动员可能有一定功底,但是要想达到更高水平,依然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因此运动员常面对训练刚有成效就面临毕业的窘境,一些学校不得不要求高水运动员延长学制,或者采取免试录取高水平运动员研究生等办法作为权宜之计,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制与运动时间的冲突问题。二是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根据本研究对宁波市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到,学训矛盾仍然是困扰高校办队的突出问题。调查数据显示:高水平运动员每天文化学习时间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可能与运动负荷大、训练任务重、自学时间得不到保证以及一些运动员自身的学习习惯有关系。同时,相关调查结果也表明,95%的被调查的运动员每次训练时间仅为2小时左右。以宁波市周训练次数最多的高水平运动队为例,其平均每周训练5次,平均每次训练3小时,那么周训练的总时间也仅有15小时左右,与专业队相比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时间明显不足。缺少训练时间严重制约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成绩的提升。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是希望高校通过科学训练提高效率,从而给运动员更多学习时间。但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高校的教练员训练水平及训练条件远不如专业队,再加上训练时间跟不上,因此高校很难独立的培养出真真意义上的高水平运动员。目前,我国能够开办高水平队伍的高校都是全国或者地方著名的重点高校,学业要求相对较高。对于本身文化功底不是很好的体育特长生来说,即要读好书又要兼顾比赛成绩,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大部分体育特长生选择的专业都是旅游、管理、传播等稍微轻松一点的学科,仍然是个大难题。 

4.3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合作办队存在的现实问题

    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联合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对提高高校的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合作办队这一理念真正落实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合作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案例有限,这两个系统各自独立办队是常态。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在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合作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障碍。

4.3.1 竞赛体系融合存在问题

现在,高校办队面临的最大困境也是在竞赛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高校赛事和体育系统赛制之间融合度较低,阻碍了学校体育资源在专业赛事中的充分利用。一方面,教育部举办的大运会、中运会在运动员注册和资格上排斥原来在体育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基于相关政策文件,教育部在研究运动员注册时打算把在体育系统注册的运动员全部排除出去,这导致有些原来在体育体系中训练的运动员,有了大学学生身份后也无法参加这些比赛,不利于体育系统中的优秀运动员更好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体育系统的重大赛事如全运会也把大学生体协排除在外,例如全运会上并没有大学生组别。这种竞赛体制的设置减少了大学生参赛机会,不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国内外大型赛事上获得竞技经验,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竞赛体系融合问题是阻碍高校与体育部门合作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4.3.2 高校优势项目与地方项目布局存在差异

    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项目,会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强项。每个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项目,在全运会等全国性赛事中,这些优势项目为地区的体育发展带来荣誉。地方体育部门往往会对优势项目做更多投入,如果高校的优势项目与地方的项目布局不一致,高校的优势项目可能会被当地体育部门忽视。当地体育部门对高校相关项目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够,会直接影响二者在该项目的合作。项目布局非均衡发展是各地体育项目整体布局的一种方式,高校是坚持发展自身优势项目还是更多服从地方体育整体发展值得深思,地区优势项目与高校优势项目结合问题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4.3.3 高校内竞技气氛不浓,与专业队交流少,训练程度欠缺

高校和地方体育部门培养运动员的方式之间有较大差别。如前文提到的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在管理上与专业队相比更为松弛,周运动时间以及运动训练强度与专业队相比差距很大。由于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相比,缺乏狂热的体育精神,校园里体育氛围整体不浓,因此,高水平运动员在学校内很难感受到体育的热情,在训练中也会缺乏积极性。而专业队运动员与高校运动队无论在赛场上还是在平时训练中都缺乏交流。高校内的教练员往往又承担着较多的教学任务,在教师与教练员角色之间变换,很容易放松对学生训练成绩的要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专业运动队之间交流的缺乏往往会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竞技体育、职业体育等之间的转化。

 

表5 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竞赛成绩要求程度

image.png


表6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学业成绩要求程度

 image.png

4.3.4 高校招生、管理、就业环节与地方体育部门脱节

目前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基本来源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特招专业队的退役运动员,二是特招的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三是通过高考降分录取的普通中学生。经调查,第三种路径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人所占比重最高,许多优秀生源进入高等院校的门槛较高,特招生名额相对较少,这给体育部门培养的专业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后,高校相应的培养管理、学习监督水平常跟不上。以宁波大学为例,2015年宁波大学招收的高水运动员可学习的专业包括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法政类和人文与传媒类。这些专业对学生日常学习要求较高,一般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也需要投入较大精力。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而言,由于基础不牢,学业压力往往更大,许多高水平运动员因为成绩受到影响需要延迟一两年毕业。在访谈中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坦言有可能需要延迟毕业,常出现学业难以完成,学习时间较少,课程跟不上等问题。相应专业课程学习时间有限,监督不力,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就业渠道狭窄,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训练程度不够高,又难以进入专业队进一步延长运动生涯。高校无论在招生、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还是就业方面都与地方体育部门相脱节,一方面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培养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问题,另一方面体育部门又难以进入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各环节。体育部门要实现与高校联合办队需要真正进入高校培养的环节中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形成相应的政策体系。宁波市体育部门可以带头实现体育部门联手高校办队,为各省市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供范例。当然,这也是对双方协商能力一个重要挑战。

4.3.5 教练员管理体系间不相融合

经调查,高校的教练员多属于教师编制,多数教练员是由体育教师兼职或是体育教师转岗而来的。部分教练员是作为人才由高校引入的,是在体育部门内由于工作能力突出而引入教育系统内,也是被授予教师编制。还有少量教练员是高校在面对重大赛事前临时聘用的,以及部分教练员是在体育系统内依然保留职务,兼职指导教育系统内运动训练工作的。总体而言,体育部门内与教育系统内的教练员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实现体育部门和高校之间联手共办高水平运动队,需要实现优秀教练员资源的共享。体育部门的教练员多经历过更多国内外重大比赛,执教经验可能更为丰富。在教练员管理方面需要更多的政策机制保证教练员系统的互补。

 

 

5 结果与讨论

    两个部门各自单独办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和缺陷,美国对于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将两家之力整合到一起,发挥各自优势,真正做到体教在高文化水平层面的融合,将进一步完成“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转变。

5.1宁波市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联合办队的可行性分析

5.1.1 政策基础

    宁波市体育局和宁波大学等高校已经建立起了全面合作关系,反映了体育部门对高校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高水平运动员是高校体育最高竞技水平的代表,宁波市体育局在政策上已经表现出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关注和支持。无论是国家体育总局还是浙江省体育局乃至宁波市体育局及其直属单位,都十分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对运动员再教育,解决学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问题,运动员退役后出路问题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体育部门正在想办法打破与教育部门之间的界限,努力实现教学、训练与科研三方面协调发展。在教育机构的这些支持性的政策都为宁波市体育局与宁波市高校相互协作,共同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奠定了政策基础。

5.1.2 合作双方对政策实施的态度

    宁波市地方体育局通过介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中,既可以落实体教结合的政策理念,又可以从教育机构中选拔优秀人才,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更充足的后备人才,充分利用专业队和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两方面人才资源为竞技体育补充,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竞技体育与高校的结合更有利于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增强高校体育风气,培养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真正实现体育与教育相结合。

    另一方面,宁波市体育局及其直属部门联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可以给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提供更充足的资金,带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引起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视,提高运动队训练的科学性,促进高水平运动员与运动队的交流,从而更有利于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宁波市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联手办高水平运动队符合双方的利益。在对宁波市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校的管理者、教练员、专家以及市教育局、体育局等有关负责人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也可以看到,双方对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基本都持积极态度。

 

     图5 高校与体育局、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就联合办队的态度统计图

   image.png

 

5.1.3 国外的经验

    其他国家在体育部门与高校结合更为紧密,之前提到的美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就是密切联系的。美国的学校是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体育与教育密切相连,体育系统完全融入于教育系统当中,最好的运动设备和教练员集中于教育系统内,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一方面可以得到最先进的培育,可以真正走上世界竞技场上,另一方面,他们那能接受优质教育,整体素质相对更高。美国通过全美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对高校体育进行管理,从招生到学业教学到训练竞赛再到奖助体系,美国的体育协会规范和协助着高校运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结合的典范。这种结合的模式不仅给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提供了范本,也在用实践证明了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可行性。

5.2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联合办队的必要性分析

宁波市体育部门目前和高校之间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方面的联系性不大。如前文所论述,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单独办高水平队的现状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问题的是两种办队模式的各自独立带来的资源浪费。宁波体育部门与高校联合培养高水平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双方人才资源优势,这种联合方式带来的优势主要有如下几点:1、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2、拓宽运动员毕业后的去向;3、高校高层次的教育有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4、高校教练员的水平能够得到保障;5、高校在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面的科研成果给办队提供理论指导;6、最大限度发挥双方物资资源优势。

5.2.1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宁波市地方体育部门培养出来的运动员,从小就离开学校进入到专业队训练,部分甚至是由于文化成绩不行而考虑了体育这条路。运动队由于生活圈子小,缺乏正规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多数运动员存在文化水平低,性格孤僻等问题。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75%的高水平运动员讨厌学习,86%的运动员排斥与陌生人交流,这些数据均显示出专业运动员想要很好的融入社会存在一定困难。而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联合办队后,运动员等于拥有了一次再造的机会,在高校就读期间运动员不仅可以学习文化知识,还可以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全面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人格,对更好的适应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5.2.2拓宽运动员毕业后的去向

    宁波市地方体育部门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毕业后去向单一,且岗位存在逐年饱和问题,运动员到普通高校深造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个问题。首先不同队员、不同项目的潜力挖掘期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可成为具备发展潜力的再生地,将原来向省队、国家队输送的渠道拓宽到高校;其次运动员在接受不间断的系统训练的同时,还可以接受系统的高等文化教育和思品教育、以及兴趣培养,使自己成为既有丰富运动实践经验、又有运动理论水平的高层次体育人才,为今后退役或者毕业后从事各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从事高规格的裁判工作和教练员工作以及科研人员等工作。

5.2.3高校高层次的教育有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超的运动竞技水平离不开高度科学化的训练,高度科学化的训练同样离不开被训练者的高度认知和理解。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如何运用科学的知识来改变对运动员的运动手段和措施上,而忽视了对运动员本人文化素质的提高。难以想像一名小学文化水平的运动员如何谈论和理解高科技技术指导下的训练和比赛,那种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发生在我国运动员身上。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92%的运动员表示自己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而走了不少弯路。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竞技水平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平常的训练上,还体现在竞技时技战术思想的运用,以及日常通过网络、书籍、影像资料自学提高等诸多方面。为迅速提高训练成绩奠定基础。

5.2.4 高校教练员的水平得到保障

由于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竞技已经逐渐形成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在训练理论、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上,与学校体育教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校普通教师难以胜任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工作的问题急需解决,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也存在此类问题,目前宁波大学除了个别优势项目如篮球、乒乓球,多数项目上存在教练员空缺的尴尬局面,高水平运动队的组建都存在困难,更谈不上发展和提高了。现阶段,高校与地方体育部门联合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除此以外,联合办队还可以使普通高校在人员编制、工资、福利等问题上减轻负担,实现地方体育部分相关教练员人才的综合利用。

5.2.5 高校在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面的科研成果给办队提供理论指导

    高校最主要的优势在于科研能力方面。高校的科研水平与地方体育部门相比较高,高校往往是新的训练思想和训练方法的起源之处。高校聚集了大量运动队训练、康复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而言,科学的先进的训练思想和方法的引入往往对运动水平产生极大影响,高校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成果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联合办队,可以有效弥补地方体育部门只注重实战而理论研究不足的缺陷,给地方体育部门办队带来思想水平上的质的飞跃,使运动队管理和训练更趋科学化、创新化。

5.2.6 最大限度发挥双方物资资源优势

首先,解决了训练器材和场地问题。经费短缺限制着训练器材的购买和训练场地的维修及租用,以宁波大学为例,学校提供的训练器材及场地仅能对付训练,部分项目甚至不能满足训练的需求,例如标枪、排球等。更加糟糕的是学校的部分训练场地与全校学生教学共用,因此场地及器材成为稀缺资源。如果与地方体育部门合作制定相关方案,特别是假期和赛前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可到地方体育部门相应的训练基地进行免费集训,可大大提高运动员们的训练质量,缓解高校体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他同时也使得地方体育部门的场地和器材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其次,有效解决高校办队的经费问题。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首要问题便是经费问题,宁波市也不例外。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每年宁波大学拨给体育学院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并不富裕,远远不能满足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需要,从而限制了运动队进一步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与地方体育部门联合办队,自然存在对于运动员的双向使用问题,地方体育部门对于运动员予以经费投入也可以顺理成章。对于学校在各省招收的达健将级运动员、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分别每天提供伙食费,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经费短缺的问题。另外由于得到更多经费的支持,运动员参加各类比赛的机会相应增多,尽而保证运动员通过比赛提高技战术水平和积累比赛经验的需要。

5.3地方体育部门与高校联合办队的对策

5.3.1把体教结合的理念落实到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中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对本身应是实现体教结合的一种模式,以美国为例,其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普遍植根于学校,最终形成高水平的职业队伍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但是在我国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运动队建设与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反而时常脱节。我国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实行“读训结合”,加强“科训一体化”步伐,真正做到体教不分家,建立竞技体育和教育体制全面结合的大格局。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与恒大集团正式签约共建全国首家足球专业学院,开创了中国足校的一个新历史。据了解,在该模式下学员不仅可以获得人大的毕业证,解决文凭方面的尴尬,更有望进入恒大梯队,为球队效力。这充分把高校与地方体育部门的资源有效的整合到一块,可为宁波市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提供参考。

在宁波,要实现体教结合理念落到实处,首先需要宁波市政府牵头,充当高校和体育部门之间的粘合剂。这一点可以借鉴上海市的发展经验。上海市体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相互合作,成立了联合办公室以处理体教结合的问题,同时,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实现了政策落地。体教结合需要政府主导,体、教双方共同发力,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其次,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应当通过制度的设置提高学校对运动队发展的重视程度。高水平运动队不只是学校体育院系自己的事,必须有高级别校领导为首,有校职能部门辅助,以保证办队工作在运行中的通畅。已经有一些高校认识到高水平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给予高水平队伍建设以巨大支持。例如,上海大学曾表示“要把高校高水平队伍建设当做国家重点实验室来抓”。宁波市高校领导应提升对高水平运动对建设的重视程度,打造有自己学校特征的高水平队伍。高校成立高水平运动队是避免运动员片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实现体育部门“举国体制”目标的重要途径。宁波市体育部门应充分利用高校的力量,给予高校足够支持,并大胆赋予高校更多办队自由,才能实现双赢。

5.3.2根据实际,从优势项目入手,建立稳定的高水平教练员队伍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的选择要有利于大学竞技体育的整体发展,要具备国际眼光,优先考虑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项目。每个地市,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优势项目,高校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项目都开办高水平运动队,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地方体育部门的项目布局,从优势项目入手开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比较可行的方案。目前宁波大学的篮球项目开展比较红火,也曾一度打进全国CUBA四强,因此无论是运动员条件、还是教练员条件都相对成熟,而宁波又有八一男篮,如果在宁波市体育局的通力促成下加大彼此的交流将大大提高宁波大学篮球队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有成功案例,如清华大学成立的国家级跳水训练基地;武汉体育学院的东湖水上项目训练基地,这些都是与学校运动条件相结合,考虑地区竞争优势而组建的高水平队伍。宁波市高校应当吸取经验,建立符合本校发展优势情况和整个宁波市运动项目规划的运动队。

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提高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高校办队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宁波市已有一些高校邀请地方体育部门内的专职高水平教练员进入学校执教。但是宁波市高校其他设施建设很难满足办队需求的现状要求高校要适应现代科学训练要求,为运动队配备管理、科研、医疗等人员参加的复合型团队;要让教练员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中去,实现教练员专职化,将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与训练分开;要把高校教练员纳入体育系统教练员培训的体系当中,保证高校教练员的学习和再提高机会;要增加兄弟院校教练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机会,让教练员互相分享经验,全方位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带队水平。根据当前宁波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与宁波市体育部门合作,更多地引入专业教练员,充分发挥地方体育系统训练和队伍管理优势,发挥教育系统文化教育和科研优势,将这两个优势相互结合从而实现有效互补。有专家指出:构建一支既有高科技专业知识,又有执教经验的新型教练员队伍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训练、系统训练的重要前提。宁波市各高校要重视教练员的队伍建设,要打造起自己的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教练员队伍。

5.3.3深度合作取长补短,尽快形成高校竞技文化氛围

地方高校在技术理论和文化知识方面占据优势,而地方体育部门则在训练技术、实战经验和就业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因此可形成长效的互助培训机制,宁波市高校应定期为地方体育部门的运动员提供先进科学的训练技术理论(比赛心理、训练心理知识、训练周期等)及必要的文化知识培训(例如考各类社会指导员证、教师资格证、裁判证等),而宁波市地方体育部门则应定期的对高校运动队进行短期的技战术培训,并为对方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国内外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反复证明,一个地区是否具有优良的运动训练传统和训练环境及竞技文化氛围,是影响该地区能否在竞技体育领域有较高建树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绝大部分高校还不具备这样传统、环境和氛围。高校内无论是体育赛事的组织还是对体育比赛的媒体宣传都存在很大欠缺。先前新浪体育主办的校园篮球街球比赛风靡全国,这种体育比赛无论是在前期策划、赛事安排还是在媒体宣传上都非常成功,取得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是一种增强国内校园体育氛围的重要方式。宁波市各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这种赛事当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更加关注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成绩,增强高水平运动员的归属感、荣誉感。

通过与地方体育部门的合作交流可以增加地域性的比赛机会。据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高水平运动员中有73%的人认为,比赛机会少,竞技氛围差是影响自己训练积极性的主要原因,竞技比赛是运动员技战术水平提高的关键环节,比赛中往往能学到很多训练中学不到的东西。

部分项目应该撇开年龄和身份的限制,只要彼此之间有对抗实力就应该多交流多比赛,如宁波大学的乒乓球队与宁波小球中心的乒乓球队;八一男篮与宁波大学男子篮球队等都应当有机会相互交流。这些运动队之间应该通过组织各种友谊赛,相互学习,增加实战经验,借鉴训练方法,从而带动我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5.3.4竞赛制度适当向高校倾斜,为高校参加高水平运动竞赛创造机会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水平都不高,宁波市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把目光放在省内比赛当中,不具备全国性战略目光,更没有国际视野。高水平运动队应当树立起国内领先的目标,并给予学生机会走出国门,树立起为国争光的目标。高水平运动队是国家的重要体育资源,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高水平运动队必须走向更大的舞台。

建立和完善体教结合竞赛体制,实行各层次竞赛体系上的高度融合是高校办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体育与教育部门竞赛体系的高度融合是高校办队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专门成立竞赛协调小组,统筹研究国家级重大赛事在运动员注册和资格问题、研究大学生体协作为行业协会参加全运会问题、研究大运会、中运会运动员资格问题、研究全国青少年比赛与教育系统赛事整合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应专题研究大学生体协参加全运会问题,及早给予大学生体协参加全运会资格并实现与解放军相同的双计分政策,以解决大学生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问题。教育部门要在注册与资格认定上与体育系统实现融合,至少是不排斥,这样才能真正实行我国高校办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省级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省级赛事上把两个体系统一起来设计赛事,统一起来进行运动员等级认证,统一起来进行对运动员升学政策的研究的实施,统一起来进行赛事资源的利用和优化。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总结,如前所述,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直线制”的管理模式,这种“直线制”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参赛机会。建议宁波市体育行政部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竞赛制度的改革:第一,借鉴美国的校际三级竞赛模式,利用大体协建立各级竞赛分协会,把条件相近的高校设为一个组别,按学校级别分别设立甲组、乙组、丙组。级别相同的学校建立单项竞赛联盟,根据项目特点每年举办若干场联盟学校之间的竞赛活动。这种竞赛活动不仅能增进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还能增强高校竞技文化氛围,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第二,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应当共同协商,制定高校体育竞赛制度,并纳入国家体育竞赛计划当中,例如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纳入到国家体育系统的比赛当中,在全运会中设大学生组,在各省运动会中设立高校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运会接轨。第三,加强组织管理,规范已有的大学生单项锦标赛,做出高校自己的品牌队伍而非单纯的完成任务。

5.3.5完善高校办队运动员招生、学习和就业的政策体系

高校办队运动员招生、学习和就业的政策体系应不断完善。首先高校应当拥有更多的招生自主权,要扩大高校招生范围,推动体育系统内和高校系统内人才的流通,为体育系统内运动人才提供更多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要建立起解决学训矛盾的绿色通道,这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高校办队的优势主要在于运动员在训练的同时可以接受比较系统的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健全运动员的人格。因此,如果未能发挥这个优势高校办队将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政府应当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让各高校有更大的自主性去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建立运动员学训矛盾的绿色通道,为解决“学训矛盾”创造良好的环境;有针对性地为运动员制定特殊的教学计划,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运动员文化基础水平与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注重完成运动员所修专业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在不降低专业学习标准的同时,又要使运动员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要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以专业教学计划为指导的学分管理制度。

运动员修学的学分应包含专业文化课程学分和运动训练学分两部分,同时对运动员在各种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予以相应的学分奖励。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训练中,运动员必须累计修完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保证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质量,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同时也要关注对高水平运动员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品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要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竞技成绩的要求,给运动员更大的训练动力,培养出既又专业知识又有运动特长的复合型人才。高校要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注重对运动员的就业指导。市体育部门作为高水平运动员的重点用人单位,应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吸取高校优秀体育人才。

6结论与建议

6.1宁波市政府要成立运动队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工作领导小组

    高校隶属于政府部门和教育系统,体育部门与高校都肩负着体育人才培养的使命。但体育部门与高校不是隶属关系,因此如果能成立宁波市运动队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工作领导小组能有利于工作的实质性推进。

宁波市现在有多所高校在招生体育尖子生,如宁波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服装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宁波市的运动队可以与各高校进行有效的对接,便于各高校有针对性的设置运动队的项目和招生人数。这样既能解决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又能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问题。

6.2体育部门应该制订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意见

宁波市体育部门可根据现有的运动队项目设置情况,运动员的结构情况,进行系统的梳理,设计可行性的对接高校的整体方案,与高校也要有系统性的合作意向方案,通过体育部门与高校的相互协商达到共赢。

6.3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政府部门有资金优势,教练优势,高校有人力优势,人文优势。政府在场馆建设中可以考虑建在高校,为高校运动队的训练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政府部门应该为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提供优秀的教练员和资金,高校也要提供财力和物力,共同维持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训练、交流和比赛,真正能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格局,达到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


[[1]] Ronald A.Smith. sports and freedom:The Rise of Big-Time College Athletics[M].US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20.

[[2]] 李丹阳..NCAA成立前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历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2):143-146.

[[3]] 马毅.美国大学体育系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3):32-35.

[[4]] 张广斌.中国大陆、美国和香港特区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较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12.

[[5]] John R G.The successful college athletic program:the new standard[N].Oryx Press,1997-08-19.

[[6]] Covil E.Radio and its impact on the sports world [EB/OL].2012-02-10.from http://www.americasportscastersonline.com/radionistory.html.

[[7]] Andrew Z.Unpaid Professionals:Commercialism and Conflict in Big-Time College Sport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2:133.

[[8]] 王家力.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9):98-100.

[[9]] 彭雪涵. 校体联合——过渡时期高水平运动队的办学模式.[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6):38-39.

[[10]] 周之华.我国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56-57.

[[11]] 武英满.我国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7.

[[12]] 田鑫.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5):38-39.

[[13]] 明宇.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队内部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6(6):35.

[[14]] 周国龙.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半商业化运作研究[J].学术探索,2012,1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