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资源 >> 史志资料 > 正文

《宁波市党史专题》新时期宁波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1997年9月——2004年4月)(第四篇)

来源:宁波市党史办 日期:2017/10/22 20:22:10 

1997 -2004年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全国体育界逐步开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组织体系[1]。这一时期继续贯彻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以及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体育事业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有效保障了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宁波体育事业在全国全省体育发展的推动下,迈上新台阶。

一、继续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根据《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关于“突出奥运、保证重点、发展优势、兼顾一般”的原则[2]。宁波市改革训练和竞赛制度。以浙江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为契机,狠抓奥运争光计划的进一步落实。即抓住奥运会多金牌项目,巩固优势项目,突破重点项目,恢复缺门项目,调整好运动项目的设置和布局;切实抓好队伍建设,效果逐步体现。1998年,宁波市培养、输送的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战绩辉煌。甬籍选手贺慈红、乐滢在世界军事游泳锦标赛上获1项团体冠军,2项个人冠军;徐峰在全国射击比赛中获1枚团体金牌;汪东宁、陈继城分别在全国航模锦标赛和全国赛艇锦标赛上获2枚和4枚金牌。1999年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宁波代表团奖牌、总分超历届城运会。9月11日—19日在西安召开的本世纪末最后一次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上,由117名运动员参赛的宁波市代表团(其中参加决赛人数68名)共获得1枚金牌,8枚银牌和4枚铜牌,超一次世界青年纪录,平一项全国青年纪录,团体总分达到154分,分列金牌榜和团体总分第29位和第15位。涌现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如宁波市运动员王秀芬参加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获一金二银;参加亚洲举重锦标赛获得三枚银牌;参加世界举重锦标赛夺得53公斤级两枚铜牌。在第十届世界航海模型(动力艇)青年锦标赛上,宁波市运动员汪宁东夺得两个单项第二;在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上,宁波代表队获团体第二。加强训练管理,促进了运动成绩提高,2000年宁波运动员王秀芬获世界大学生女子举重锦标赛三项第一;朱峰、费明杨分获全国跆拳道精英赛冠军。朱峰还成为宁波市唯一参加奥运会比赛的选手。沈盛妃获全国田径冠军赛女子七项全能冠军。向省体工队和省体校输送了13名运动员[3]。

为了进一步发展竞技体育,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2000年11月27日在奉化银凤山庄召开全市竞技体育工作会议,宁波市副市长盛昌黎到会讲话。会议指出,“教体结合”是体育后备人才的长期战略措施和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切实办好各级少体校;抓紧恢复和建立县(市)、区少体校和调整传统特色学校;抓紧筹备第一次传统特色学校年度比赛。加强四级训练网络体系建设,市直属训练单位建设,着重抓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建设;新设市级训练点17个,重新评估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2所,基本做到组织体系、项目布点、教练教师、经费编制、招生政策、训练计划的六个落实;并加强教体结合的督查工作[4]。调整训练结构,优化训练布局,利用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设施和管理优势,将全国重点乒乓球学校并入市体校管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同时为提高武术训练水平,将武术项目划入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利用镇海蹦床技巧学校办学的优势,将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蹦床、技巧项目并入,设立市体校镇海分校;为形成集团优势,将市体育运动学校的游泳项目并入市游泳俱乐部,改走训为三集中训练,统一管理,统一训练。从2000年开始修改完善《宁波市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输送奖励办法》。制订了《宁波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组建方案》、《宁波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优秀运动员选招和安置管理办法》,确定了田径、游泳、女子举重等一批重点项目。同时,与宁大合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有30名田径、游泳运动员招入宁波大学,其中有几名运动成绩可达到或接近1级。与北京体育大学、广州部队游泳队等训练单位签订了运动员委托代训协议,高水平教练员的引进工作也在有计划地进行。在第九届全运会上,宁波市选手沈盛妃、孙晓姣、陈红等运动员共获得2.5金3银5.5铜,为浙江代表团金牌、总分双双进入前十位立下大功。这也是甬籍选手在近几届全运会上表现最好的一次[5]。孙晓姣还获得体操世界杯系列赛两项冠军、一项世锦赛第三。在中国体操单项争霸赛武汉站比赛中,甬籍运动员李雪红获女子平衡木冠军;甬籍选手吴昊获全国青年羽毛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和双打第三名。2001年宁波市向省体工队、省体校输送了13名运动员。

2002年宁波市体育局强化训练管理。明确责任。市体育局与各直属训练单位领导签订了金牌指标责任书,各基层单位再与教练员签订金牌责任书;组建队伍。2002年10月,浙江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宁波市参加了田径、游泳等21个大项的比赛,共获得112枚金牌、78枚银牌、98枚铜牌和总分2932.5分的成绩,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宁波市赢得了荣誉。宁波市体育局获得了浙江省体育局颁发的1998—2002年度浙江省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2002年12月27日,经市编委批准,宁波体工大队成立,这是浙江省第一个省市联办、省队市办的运动队。新成立的宁波体工大队只有3个重竞技项目,分别是女子摔跤、女子柔道和女子举重,总共80余名运动员。“成立体工大队主要是为了提升宁波的重竞技运动项目,从而为浙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6]。这些队员都是宁波体工大队面向全国招生来的。其中女子摔跤队的30余名队员是从10多个省市选拔出的优秀苗子,女子柔道队女子举重队20余名队员以本地选手为主,招入少数外省优秀苗子。

    2002年宁波市运动员葛宏占获世界杯射击赛一枚银牌,这是有史以来中国选手在此项目上获得的最好名次,也是宁波市选手首次获得世界杯射击赛亚军;王成意获意大利世界杯赛一项季军、第48届世界射击锦标赛一枚铜牌和一个第八名;孙晓姣在世界杯总决赛获得平衡木冠军并当选全国体操最佳女运动员[7]。

2000-2004年,宁波市竞技体育按照“扩大规模,优化布局,夯实基础,突破输送,人才强体”竞技体育发展思路。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规划,明确目标。通过开展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形成《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规划》(2001-2010)专家审定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周期竞技体育目标:用2到3年时间形成以市体工队为龙头,一校三基地(市运动学校、市游泳训练基地、市水上训练基地、市重竞技训练基地)为主体,市队县办点和县级少体校为补充,体育传统学校和青少年俱乐部为基础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下一省运周期的4年中向省、国家、部队体工队输送150名以上优秀运动员和优秀体育苗子。

2、扩大规模,优化布局。一是扩大三支队伍规模,分别是创办市体工队,使专业训练运动员人数达到80名;争取财政支持,使“一校三基地”(半专业)运动员人数达到850名;加强上下联动,使市队县办(县级少体校)走训运动员人数达到1500名,体育传统学校训练学生人数达到4500名。二是调整优化三个布局。把乒乓球学校并入运动学校,用乒乓球学校的编制组建宁波市体工队,开创了省内第一,把重竞技项目并入二少体,组建成为宁波市重竞技训练基地,改变了政府包揽办训的思路,走政府与社会联合办训的新路子;把三个游泳训练单位统一并入游泳俱乐部,改建成市级游泳训练基地;实现了从分散布局,粗放管理向集中布局,集约化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多金牌运动项目良好发展态势。

3、深化改革,增强后劲。一是积极探索用新机制办体工队的新路子。以“立足全运、瞄准奥运、兼顾城运、带动省运”为宗旨,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实行运动员试训制、教练员年薪制、管理人员内部公开招聘制、运动员奖学金制和奖训金制。二是在市体育运动学校实施了教练员结构工资制,通过将教练员的实绩、金牌与报酬、收入、评职称直接三挂勾,调动教练员工作和训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8]。

2004年竞技体育围绕“扩大规模,优化布局,夯实基础,突破输送,开拓新路,人才强体”的发展思路。为参加奥运输送人才,第28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宁波市共有3名选手参加,射击选手王成意不畏强手,勇于拼搏,在女子运动步枪50米3×20项目中取得一枚铜牌。加强“一队一校四基地”建设、一队(市体工队)在认真总结首个赛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内部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在整个冬训期间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细抓管理,狠抓训练,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专项力量、技能、规则领悟能力等方面的提高[9]。一校(市体育运动学校)四基地(游泳训练基地、水上运动训练基地、重竞技训练基地、蹦床技巧训练基地)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局下发的国家级和省级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评审标准,查漏补缺,抓细抓实,积极争创国家级基地和省级基地。市体校已经通过了省体育局的创建验收,正上报国家体育总局等待验收。

二、强化全民健身工作职能 开创全民健身新局面

(一)、全民健身和“争创”活动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计划  开创新局面

随着全国、全省全民健身活动的兴起,宁波市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逐步形成。市和各县(市)、区都成立以分管县(市)、区长挂帅的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也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支点和网络点[10]。 1998年以后,宁波市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支持,全民健身顺利开展;县(市)区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网络。建立全民健身试点单位,辅导站。全市

培养典型、探索途径、创造经验。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宁波市获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奖,市邮电局获全国职工体育先进单位称号,余姚工人文化宫的陈天祥被评为全国职工体育先进个人。先进单位的经验,先进个人的事迹为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打下了基础[11]。

2001年10月23日,宁波市委、市政府进行机构改革,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市体育局,进一步改变政府职能、理顺各方面关系。 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12],极大的推动了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支持。宁波市2003年开展“全民健身、百点联动”万人健身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市百点联动万民健身的浩大气势。4月份启动的首届社区运动会暨乒乓球比赛吸引了全市11个县(市)、区78支社区球队500余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创下了全市社区单项比赛规模之最。

   (二)体育社团承担举办体育赛事  成为宁波群众体育特色

1997年以后,宁波市继续扩大各种体育社团、协会,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企业体育、乡村体育和校园体育,尽可能把体育网络撒向社会,把体育触角伸向群众。已有县级体育协会183个。老年体育协会在全市14个街道和3235个行政村都建立了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促进了群众运动水平的提高。市武术协会组队参加全国武术锦标赛夺得两银两铜。宁波代表队在第十四届全国钓鱼赛上夺得团体第三。镇海炼化公司两名运动员参加第一届世界女子金属地掷球锦标赛分别获得第三名和第六名。据1998年年底统计,全市体育社团全年共举办各类赛事377次,在依托社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中发挥了桥梁作用。在省残疾人运动会上,宁波市代表队夺得43枚金牌,实现了金牌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并连续五届蝉联省赛冠军;参加“迎澳门回归”北京——澳门的比赛浙江站比赛,宁波市代表队夺得12枚金牌,名列第一。在10月底开赛的省农民运动会上,宁波市获得一项团体冠军[13]。2000年全市体育社团为全市的体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有6个协会承办了全国体育大会的单项竞赛,3个协会协助承办比赛。二是组队参加全国体育大会,有128名运动员参加14个项目的比赛,取得了五金四银八铜、总分115分的成绩,10个参赛运动队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三是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市体育社团共举办各类赛事140次,组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154次,在依托社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中发挥了桥梁作用。2002年8月实现了全市市级体育社团集中办公,解决部分协会长期没有办公用房的困难。全市各级协会举办和承办省级以上比赛32次,市级竞赛260余次;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共获38枚金牌、35枚银牌、43枚铜牌。其中组队参加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共获l金3银3铜的佳绩,并有1人破1项世界青少年纪录。

2004年底统计,各级群众体育组织继续加强。宁波市已建成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和市体育局(体总)、县(市)、区文体(体育)局(体总)、街道(乡镇)文化(体)站、社区居委会(行政村)辅导站四级全民健身工作网络。据最新统计,宁波市97.2%的街道有领导分管社区体育工作;91.7%的街道和86.40%社区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社区体育工作;70.1%的社区健身指导站(点)有专人负责;95%的社区健身有1个或数个健身指导站(点);街道每年举办6次以上单项体育活动的占72.2%,经常举办各类体育竞赛及活动的社区占总社区数的85.5%。宁波市体育局通过人员培训,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社会体育组织的扶植力度。全市出现了企业类体协、行业类体协、单项运动类协会、街道乡镇体协、单项俱乐部等多种社会体协,他们都在承办赛事方面展现了特色[14]。

2004年元旦迎新健身长跑顺利举行,第九个全民健身宣传活动月活动声势浩大,其中活动大部分由体育社会组织进行承办、协办。农民体协组团参加浙江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取得了2个第一、2个第二、2个第三的好成绩,还获得优秀组织奖。市级各体育社团举行各类竞赛100多项,特别是市篮球协会组织了近20次各类、各年龄段篮球比赛,规模空前。此外,新春广场体育活动、市社区乒乓球比赛、全市幼儿健身操展示大会、残疾人棋类比赛、机关运动会、广场体育时尚秀等赛事和活动层出不穷,较好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更为可喜的是,全市群众体育开始在多种场合崭露头角。中国象棋擂台赛、跆拳道表演成为2004年农博会上的一大亮点;“中国体育彩票杯”国际网球邀请赛成为本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为促进长三角的大融合和大发展,各体育社团参加全国性及国际比赛4项。其中,市武术协会在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中取得了2金4银3铜的好成绩,市体育舞蹈协会在参加“中国台州世界摩登舞、拉丁舞锦标公开赛”,勇夺4块金牌,市长跑协会在参加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中一举取得6金9银12铜的突出成绩。另外,乒协、残体协等协会在省级及全国性大赛中均有不俗的战绩[15]。

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 推动城市对外开放

(一)、办好浙江省运动会,开创了宁波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先河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是由市委、市政府决策,市体委牵头承办,市直各部门协调配合,体育社会团体参与协办的大型社会活动。宁波市从1997年开始举办国内外大型赛事,以提高宁波城市知名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1998年1月7日,宁波市委八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推动事业上新台阶。1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市政府成立了以副市长陈守义为主任的“浙江省第11届运动会宁波市筹备委员会”,承办工作由市体委承担[16]。

    大型运动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构成主要是大型活动(开、闭幕式),竞赛活动(各项项目比赛),接待工作与后勤保障。通过承办省运会,极大地改变了宁波体育工作者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提高了工作水平,为今后承办大型赛事提供了工作基础与经验。

浙江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于1998年9月12日——19日在宁波隆重举行。本届运动会共有来自12个省级行业体协和系统,组队参加了若干项目的比赛。本届运动会分设成年部19个大项、149个小项,青少年部23个大项、492个小项,表演项目1项。共设金牌658枚,有4270名运动员参加角逐。在本届省运会上,比赛成绩更是辉煌:共有1人1次平一项世界纪录,1人1次超1项世界青年纪录,1人1次破1项全国最高纪录。 7人8次破6项全省最高纪录,4队13人13次破8项全省青少年纪录,15队104人122次打破45项全省青少年年龄纪录,成绩为历届省运会最好的一次。

    本届省运会还充分展示了体育的丰富内涵,体现了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和关注。省运会期间,有关部门举办了体育成就展暨体育书画、摄影、集邮展览;省体委对全省群体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高规格的表彰,有4个市,102个单位和200名个人在会上受到了表彰[17]。   

本届省运会的特点和成功之处:

    本届省运会是历届省运会中最为圆满成功的一届。具体地说本届省运会有十个方面较为突出:1、第一次实行承办制,实现了浙江省体育竞赛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本届省运会第一次走出省城,也为宁波日后承办国内外体育大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第一次对综合性运动会实行系统网络化管理,实现了体育竞赛管理的重大突破[18]。3、第一次组织规模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省运会服务,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贡献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4、本届省运会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成绩最好。5、开幕仪式隆重、场面壮阔、气氛热烈。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幕式后的大型团体操——《之江魂》表演,气势恢宏,富有特色,8888人的表演场面壮观,充分展示了古越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旖旎的江南风光,体现了浙江省广大文体工作者设计上的独具匠心和艺术才华,为本届省运会写出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6、比赛场地、器材设施和食宿条件是历届省运会最好的一次。7、集资款额最大。本届省运会的集资工作是保证省运会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8、整肃赛风赛纪的力度最大。抓好赛风赛纪工作是保证省运会圆满成功的关键。9、省运会宣传报道及时、充分,社会关注率很高,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省运会的效果非常好。10、省、市之间(特别是省体委和宁波市体委之间)、组委会各工作部室和代表团之间、单项竞委会和各参赛队之间配合也相当默契[19]。

总之,本届省运会无论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相当成功的,达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热烈、隆重、精彩、圆满之要求,是一次成功的世纪之作。同时,省运会的成功,也给宁波市提供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启迪。

9月12日,浙江省第11届运动会开幕式在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李泽民、柴松岳、刘枫、鲁松庭、张蔚文、陈勇、李从军等省市领导。张蔚文向大会致欢迎词。省委书记李泽民宣布省运会开幕。开幕式举办大型文体表演《之江魂》。

9月19日,浙江省第11届运动会闭幕式在市体育馆举行。刘枫、孔祥有、张蔚文、李从军等省市领导等出席闭幕式[20]。

(二)承办全国首届体育大会 宁波市载入中国体育史册

1999年宁波申办首届全国体育大会获得成功,首届全国体育大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非奥项目运动大会,也是中国在新千年首次举办的综合性运动会。承办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综合性运动会,提高宁波市非奥项目水平,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加快体育设施建设,促进港城文明建设,是一个良好契机。10月,国家体育总局致函市政府同意宁波承办。11月27日,宁波市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了承办协议,并召开新闻发布会,首届体育大会定于2000年5月28日至6月6日在宁波市举行。大会筹备委员会已经组建[21]。宁波承办全国体育大会的特点与启示:

1、探索非奥项目办赛模式

2000年在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五周年之际,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了进一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社会体育社会办的体育体制改革,探索非奥运项目的办赛模式,决定举办第一届全国体育大会[22]。

 体育大会是我国首次举办的非奥运项目的综合性运动会,是与全国运动会相对应的大型体育赛事,也是与世界运动会设项相一致的体育比赛。2000年5月28日—6月6日,第一届全国体育大会在宁波成功举行。参加单位有各省市自治区代表团及全国各行业体协。共38个代表团和8个代表队3046人参加,其中运动员2136名。运动员中有47人曾获得过119个世界冠军,29次超创世界记录。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新闻记者、工作人员等总人数达5000人。中央电视台直播了开、闭幕式实况和60余场比赛。

  2、策划总体运作、社会办赛的模式

1999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正式确定宁波市承办2000年全国体育大会[23]。组委会工作部门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管理方法,制定了《第一届全国体育大会工作计划网络图》,统一指挥,各方实施,充分发挥各赛区积极性。对组委会各项工作统筹规划、总体协调、避免疏漏、有序运作。2000年3月3日上午7时在宁波市市中心阳光广场举行了全国体育大会倒计时牌揭幕仪式。从此按组委会统一的网络工作计划图、流程图,倒计时检查工作进度、质量,协调工作。体育大会开幕式文体表演在艺术构思上追求通俗性、现代感,将体育与艺术表演巧妙揉合,将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有机组合,力争产生新的视觉冲击力;针对体育馆演出特定的俯视效果,在舞台美术灯光设计上营造独特的观赏空间;发挥宁波现有的演出人才、节目资源优势,适当外请体育明星和甬籍名运动员及文艺团队;风格定位:轻松、活力、红火。节目全长60分钟,一气呵成[24]。

组委会对17个大项目比赛,采用了社会各方办赛的模式,即由宁波市有关县市区部门、有关市级体育协会、宁波社会体育俱乐部,有关学校、有关企业分别承办、协办,并组建项目赛区的方法。其中,技巧在宁波中学体育馆举办,比赛走进学校;象棋由宁波奉化全国文明农业生态村——滕头村村委会承办,比赛走进农村;健美由市体育中心承办,发挥场馆办赛作用;摩托艇、健美操、保龄球由郊区体育部门与体育俱乐部承办;桥牌、中国式摔跤、游泳、门球、台球、围棋都由市级、区级单项运动协会承办,发挥社团办赛的作用;高尔夫球由宁波启新高尔夫俱乐部承办,发挥民营企业家的作用;人数最多的体育舞蹈由余姚市体育部门与工青妇部门承办,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基层体育工作者的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李志坚在最后一次组委会暨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上说:“这次大会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人民体育为人民、社会体育社会办的新路子,促进高水平竞赛与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紧密结合,发挥了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本次大会达到了预期效果,开的隆重、热烈、精彩、圆满。是一次全新的大会,改革的大会,文明、欢乐、祥和的大会,简朴节约的大会。大会组织严密,运作有序,服务热情周到,给各个代表团、新闻媒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5]。

宁波市在承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同时也组成了代表团,共134人组成,其中运动员99人。获得5枚金牌、4枚银牌、铜牌8枚,总分115分。

3、火炬传递“世纪之光”

组委会于4月8日在浙江温岭石塘“千年曙光”碑观景台采集全国体育大会“世纪之光”圣光火种。据中国天文台宣布,2000年1月1日凌晨6时46分,新千年射向我国大陆的第一缕阳光首先照到浙江省台州市温岭石塘镇。为体现世纪之交之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重大意义,本次取石塘镇“世纪之光”之火种,并由“世纪之光”火炬队队长杨兆宏带领下,在浙江省范围内举行火炬传递活动。5月28日在大会开幕式现场的火炬台上燃起了熊熊的“世纪之光”圣火[26]。

4、开、闭幕式显示城市风格

2000年5月28日,全国首届全国体育大会开幕式在宁波市体育中心雅戈尔体育馆举行。体育大会是新世纪中国体育界的首届运动大会,通过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向世界展示宁波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新形象和宁波人奋发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与体育大会的性质相对应,其开幕式文体表演节目也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以此体现体育大会全民健身、娱乐、参与的指导思想。文体表演命名为《世纪约会》。

出席开幕式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赵南起,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伍绍祖,全国人大常委朱育理、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副局长李富荣、段世杰,浙江省领导柴松岳、黄兴国、鲁松庭、龙安定,宁波市领导张蔚文、陈勇、叶承垣、盛昌黎,驻甬部队周春山少将等。

闭幕式于6月6日晚8时在宁波启新高尔夫球场的绿地上露天举行。在颁奖后举行了露天自助餐,各代表团和运动员茶话友别,体现了回归自然与体育运动的浪漫,也是有别于运动会闭幕式一般惯例。

大会期间还举办了“桑兰之歌”大型图片展览。桑兰出席了展览的开幕式,各代表团、队和中小学生5000余人参观了展览[27]。

5、改革与创新的启示

第一届全国体育大会从筹办到赛事结束都贯穿了体育的改革与创新。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6月的简报,对全国第一届体育大会的特点进行了简述,宁波市人民政府也做了承办总结,现将有关的内容综合归纳,以求体育工作者继续探索。

(1)全国体育大会群众广泛参与,贯彻了全民健身纲要。(2)赛风赛纪良好,并发挥了体育的多元功能和整体效益。 (3)改革了办赛思路,推动了体育改革。(4)宣传了全民健身,引导了舆论方向。(5)赛事运作必须与承办城市经济、文化活动相结合。 (6)改革大会接待工作,搭建部门与行业之间合作平台。(7)创新办赛方式,体现地方特点。本次大会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其明显的时代特色和良好的社会反响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一次改革创新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大型群众活动,是一次体育服务于社会、凝聚民心、振奋精神、弘扬文明的盛会,实现了“隆重、热烈、精彩、圆满”的要求。大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各省、区、市的150余家新闻媒体集中报道了体育大会的盛况,刑发各类消息6000余条,有效地提升了非奥运会项目的地位,扩大了体育大会和宁波的影响[28]。

(三)依托体育社会组织和知名企业承办体育赛事 逐步实行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办体育

1997年-2004年宁波市在举办第十一届省运会和首届全国体育大会的同时,又承办了多项国际、国内各类赛事。其中1998年开始,充分依托社会,兴办体育赛事。全市逐步实现了由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办体育向管体育和充分调动各体育社团、乡镇和企事业单位办体育的过渡。1998年社会体育事业经费3209.5万元(含省运会经费),社会各界赞助比赛经费逾1000万元。通过“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体育搭台、旅游唱戏”等,不仅拓宽了筹资渠道,提供了经费来源,而且调动了社会参与办比赛的积极性,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大大扩大了参赛的人数和普及面,也创造了许多商机,在繁荣宁波经济、提高城市知名度方面有着积极意义[29]。宁波卷烟厂与南京军区女排正式联手,在宁波市成立了第一个解放军女子排球职业俱乐部——南京军区大红鹰俱乐部。1998— 1999赛季中国男篮甲A联赛八一火箭队主场设在宁波,旨在培养宁波球市,发展宁波篮球运动所有办赛费用均由明日经济发展公司承担。通过与企业联姻,走协会实体化、职业化路子,给运动队注入了活力,创造了效益,开拓了以体养体、以体促体的路子,顺应了体育改革趋势。

2001年市级三大国际、国内赛事均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2001年国际羽毛球超级大奖赛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股份合作”思路,市场化动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总冠名权、协办权、广告权拍卖、指定服务、指定产品等筹集资金和实物达280万元。通过举办本次大赛,既提高了宁波知名度,又满足了市民的体育需求,加快了体育产业化进程,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各参赛代表队和市领导的一致称赞。“八一”男篮宁波主场赛商业化运作比较成功。

2002年以后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逐步扩大。宁波成功承办了CBA联赛第四个宁波主场赛,宁波赛区又一次被评为全国最佳赛区;同时进行了第五个八一男篮主场赛的签约仪式,由宁波市企业投资的浙江海天塑机乒乓球队主场也于4月迁至宁波进行了6场比赛[30]。圆满完成了全国体操冠军赛、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启新杯”宁波友好城市名人围棋赛、中日健康麻将赛、全国足球甲级俱乐部义赛、国际男子网球希望赛、国际龙舟邀请赛、全国大企业桥牌赛、全国“百龄杯”桥牌赛、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比赛、全国钓鱼比赛、全国武警散手精英赛、全国第十八届信鸽比赛等10多项国际、国内赛事。

四、培育体育市场 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根据“十五大”和市党代会精神,宁波市体育产业工作注重研究市场经济,把引导体育消费作为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一是加强舆论宣传,树立健康消费观,不断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健康投资意识。二是重点培育体育竞赛市场和健身服务市场。三结合城镇化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兴建一批大、中、小型相结合,健身、竞赛功能相互补,各具特色的体育场馆。四是进一步加强体育市场管理,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体育市场管理机制。五是建立健全体育市场服务体系,尽力为广大体育经营者和消费者担供更多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产品[31]。在“以体为本,全面发展”方针指导下,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手抓,不断加大体育产业开发力度。通过与企业合作,雅戈尔集团出资200万元买断市体育中心体育馆5年的冠名权,政府办的国有体育场馆有偿向企业出让冠名权,这在全省也尚属首例。这标志着体育市场无形资产开发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迈出了宁波市体育产业化喜人的一步。并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华东地区产业工作会议。成立了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市即开即兑型体育彩票和电脑体育彩票的销售工作,使全市体育彩票市场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制定了《宁波市体育产业十五发展规划》、《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工作纲要》、《宁波市体育旅游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举办了首期乡镇文化站执法人员培训班,为建立全市县(市)、区直至乡镇三级体育活动管理组织体系奠定了基础;为提高从业人员法制意识和业务水平,全面行使对全市健身娱乐市场的检查、监督管理职能[32]。1997年以后体育彩票为突破口,体育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按照“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方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市销售终端每年增加,年均增幅达30%以上。并实行了彩票公益金审计制、公示制和销售点警告制,定期对网点销售人员和维修兼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竞赛市场开发力度加大。2001年市级三大国际、国内赛事均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33]。2001年国际羽毛球超级大奖赛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股份合作”思路,市场化动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总冠名权、协办权、广告权拍卖、指定服务、指定产品等筹集资金和实物达280万元。通过举办本次大赛,既提高了宁波知名度,又满足了市民的体育需求,加快了体育产业化进程,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各参赛代表队和市领导的一致称赞。“八一”男篮宁波主场赛商业化运作比较成功。第三届全国速度赛马锦标赛,所需费用全部由宁波赛马娱乐有限公司承担。社会体育市场管理继续加强。社会体育市场发展稳中有升,制订了《宁波市体育市场管理办法》。成功承办了CBA联赛宁波主场赛,宁波赛区又一次被评为全国最佳赛区;由宁波市企业投资的浙江海天塑机乒乓球队主场也于2000年4月迁至宁波进行了6场比赛。社会体育市场的管理日趋规范。开展了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调研工作;制订了宁波市首批近10个体育项目的市场准入条件。

2002年-2004年,按照“开放、搞活、扶植、引导”的原则,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据统计,全市体育健身经营场所已发展到800多家,从业人员8000人以上,规模大、功能全的健身娱乐场所越来越多。《宁波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有力地保障了体育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健身娱乐服务。体育竞赛市场进一步拓展。成功承办了CBA联赛第五个宁波主场赛,并被评为优秀赛区,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第六个“八一”男篮主场赛的签约仪式,且协议有效期为三年,满足了宁波市广大群众观赏高水平体育赛事的需求。丰富了广大市民业余体育文化生活,对提升宁波城市形象,扩大宁波在全国的知名度。

体育竞赛市场开发取得新进展。为满足宁波市广大群众观赏高水平体育赛事的需求,积极引进影响面大、观赏性强的国际国内赛事。八一男篮连续将主场赛放在宁波,2004年上半年赛季结束后,宁波赛区由于表现出色,被国家篮球管理中心评为优秀赛区和最佳推广赛区,并获得了赛区优秀啦啦队二等奖。6月份在宁波举行的“春兰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是中国人自己主办的唯一一项世界顶级围棋大赛,进一步提高了宁波体育和宁波城市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此外,还举办了全国男排大奖赛、全国蹦床冠军赛、全国青少年蹦床锦标赛、全国海模锦标赛、国际网球邀请赛、宁海全国大力士精英赛、中国女排主场落户北仑区、慈溪中澳男篮对抗赛等规模较大的一批赛事[34]。

五、建好身边体育设施 满足群众参与体育需求

1997年以后加快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步伐,根据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大了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兴建了一批体育设施。1988年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的象山县松兰山帆船、帆板训练基地,由市政府出资3160万元对体育中心的场馆进行了全面整修、改造和绿化;首期投资4000万元的宁波体育运动学校的迁建工程正式立项并开始迁建。社会投资建设项目也在逐渐增加;如香港伟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严信才先生在北仑区实验小学捐资150万元兴建了严宗来教学楼和顾莲清体艺馆;奉化富昌花岗石厂厂长严富昌投资80万元建成了奉化城区最大的钓鱼馆;预算总投资2亿、占地面积1800亩的鄞县东钱湖高尔夫球场在立项筹建之中。1998年建于全市农村各乡镇、社区各街道的全民健身工程,则都以中国体育彩票收益金名义捐赠,面向社会开放,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健身环境[35]。

1999年,由香港启新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宁波启新绿色高尔夫俱乐部正式开业。该高尔夫俱乐部设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练习场、国际标准灯光网球场,乒乓球房等体育设施,占地面积1800亩[36]。 1999年市政府把逐步增加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育场地逐年增加,人均面积有所扩大,为进行业余训练、举办各类比赛和开展群体活动提供了场所。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的慈溪市体育中心开始建设(其中体育中心体育场总建筑面积15640平方米,投资6024万元),将大大改善县(市)、区体育设施落后的状况。宁海县为举办全民健身节新建了游泳池、灯光篮球场、训练房等,县体育中心的台球房、溜冰场、足球场等全天向社会开放;慈溪市则以市政府名义发文,学校体育室外体育场地将逐步向社会开放。1999年江东、江北、慈溪等11个县(市)、区共建有12个全民健身设施和场所,投入资金87.2万元人民币。社会投资兴建体育设施项目不断增多。由王宽诚先生家属捐资100万美元助建的效实中学王宽诚体艺馆,总建筑面积8765平方米,总投资2300万元人民币。省沙滩排球银凤基地挂牌,浙江省首家社会办沙滩排球基地宣告正式成立,它除为省运动队封闭训练提供服务外,同时向社会开放。由省、市、县三家共同出资500万元建设的象山松兰山水上基地因其良好的地理条件、水域环境和硬件设施。被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正式命名为高水平帆船帆板后备人才基地[37]。

乡镇、社区的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取得新的成绩。采取“市财政拨一点、区政府拿一点、街道筹一点”的办法,在市区建成全民健身路径14个,在建22个,人均体育用地0.75平方米。 宁波市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拿出200万元用于户外健身设施建设,在充分依靠政府投资的同时,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投资、彩票募资、市场融资、社会集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的健身设施筹资思路。

2004年是国家体育总局确定的农村体育年,也是宁波市实施“农村小康体育工程”的启动年,继续抓好县(区)级体育健身中心和乡镇文体中心的建设和完善,由市局承担的“农村健身建设工程”已建成200个健身点,总投资500万元,5年目标建成2000个健身点。为保证保质保量完成市政府实事工程,市体育局主要抓了以下五项工作:一是认真做好实施规划;二是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三是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实行市体育彩票公益金补一点,县(市)、区政府拨一点,镇、村筹一点,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四是举办了宁波市农民运动会,比赛设项上力求符合农民特点;五是切实抓考核工作,把农村“小康体育工程”的建设成效与年度体育工作的目标考核紧密挂钩[38]。 

脚注:

[1]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国家体育总局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版第10页

[2] 《中国体育年鉴》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社、1996年版,第38页。

[3]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1年版,第581页。

[4]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44页。

[5]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2年版,第618页。

[6]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60页。

[7]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3年版,第735页。

[8]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4年版,第638页。

[9]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5年版,第575页。

[10]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11]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9年版,第832页。

[12] 《体育政策法规汇编》浙江省体育局编:2012年版,第48页。

[13]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0年版,第556页。

[14]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4年版,第637页。

[15]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5年版,第572页。

[16]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17]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9年版,第468页。

[18]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9年版,第469页。

[19]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9年版,第472页。

[20]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9年版,第831页。

[21]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0年版,第560页。

[22]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国家体育总局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23] 《宁波体育60年》宁波体育局编:2008年版,第101页。

[24] 《宁波体育60年》宁波体育局编:2008年版,第103页。

[25] 《中国体育年鉴》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社、2001年版,第38页。

[26] 《宁波体育60年》宁波体育局编:2008年版,第105页。

[27] 《宁波体育60年》宁波体育局编:2008年版,第106页。

[28] 《中国体育年鉴》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社、2001年版,第41页。

[29]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9年版,第829页。

[30]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3年版,第731页。

[31]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525页。

[32]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1年版,第586页。

[33]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2年版,第618页。

[34]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5年版,第572页。

[35]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9年版,第836页。

[36]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507页。

[37]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1年版,第585页。

[38]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2005年版,第5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