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资源 >> 史志资料 > 正文

《宁波市党史专题》新时期宁波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1992年3月—1997年8月)(第三篇)

来源:宁波市党史办 日期:2017/10/22 20:22:06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重要观点。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为20世纪90年代的体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指引了方向,奠定了思想基础[1]。

   一、体育改革在探索中不断推进

(一)转变管理职能 适应市场经济

1992年11月,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以学习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探讨体育改革为主题。会议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体育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以改革体制为关键、转换体制为核心,加快体育改革步伐,以期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以社会办为主的新格局。1993年4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以及《关于运动项目管理实施协会制的若干意见》、《关于训练体制改革》、《关于竞赛体制改革》、《关于群众体育改革》、《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5个附件,确定了以转变运行机制为核心、“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改革发展思路,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体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1993年4月国家体委下发了与体育改革配套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1995年6月16日,国家体委又下发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指出发展体育产业是新时期体育战线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积极行动起来,深化体育改革,开展试点,积累经验,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至20世纪末,我国的体育产业初步成型,开始形成包括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技术培训与咨询市场、体育旅游市场等在内的产业体系[2]。

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后,宁波体育改革的方向就是遵照国家体委关于体育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体育发展规律来探索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其重点一是探索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道路,改变由政府一家“独办”到发动社会力量办体育项目的路子。二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开发的模式。尽管这些探索和改革遇到很多新问题甚至挫折,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为以后的体育改革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一阶段结合当时的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内部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改变政事不分、政企不分、职能交叉的现象,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宏观调控上来,充分发挥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特别是各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竞赛等手段,建立灵活多样的调控机制,以发挥对全市体育事业的领导、协调、监督作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宁波体育工作探索面向市场,宏观管理的路子,鼓励、支持、协调市级有关部门、行业协同体委共同办体育或共同开展体育活动。如:

1993年—1997年,在市委的统一部署下,由宁波市体委牵头,联合发动市工会、市团委、市妇联、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部门在元旦、五一、国庆、全民健身月等节日期间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次人数大约在万人左右,其中1995年3月举行的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自行车比赛、1997年6月16日-22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3],形成了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

(二)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将体育事务性工作向协会转移

党的十四大后,体育工作的 “管”、“办”机制逐步发生变化,体育行政部门将体育工作中的大量事务性工作交给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宏观调控上来,体育行政部门加强了运动项目与协会的配套改革,1992年至1997年在管理单项运动协会的基础上,共成立10多个行业性体育协会,组织协调,运用经济、竞赛手段、灵活多样开展对体育工作的指导。如20世纪90年代起宁波市体委与有关部门支持市篮球协会、市网球协会以及有企业家参与的其他协会实行实体化、社会化。宁波篮协提出“依托社会、联姻企业”的工作方法,逐步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形成了“等级联赛、传统赛事、邀请赛及‘三人制’特色赛事”的竞赛网络。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宁波篮球赛事开始向高层次发展,先后举行国家级篮球邀请赛20余次,国际级篮球邀请赛10余次。其中最早的国际级赛事是1996年的“工行杯”国际女篮四强赛(中国、美国、古巴、韩国)。承办了1996年8月29日至30日国际男篮邀请赛[4]。宁波市桥牌协会特别有社会化基础,承办了1992年全国桥牌双人赛,由全国各地的20名桥牌高手参赛。承办了1995年11月28日在宁波金龙饭店举行的名人桥牌邀请赛;承办了1996年11月16日在浙江鄞县举办的全国桥牌俱乐部锦标赛。宁波市足球协会深受球迷拥戴,承办了1992年10月7日—14日,在市体育场举行“东方大港杯”足球赛(全国足球锦标赛),承办了1997年3月15日在宁波市体育场举行的全国足球甲B联赛,火车头足球队主场落户宁波并举行开幕式和首场比赛[5]。宁波市网球协会由各部门、各行业领导者与企业家的网球爱好者组成,有一定社会影响力。承办了1996年1月7号在宁波市网球中心举行的全国男子网球精英赛;1996年11月22日至25日在宁波网球中心举行的全国首届城市业余网球邀请赛,宁波市乒乓球协会由企业家牵头组成,承办了1992年11月7日全国乒乓球邀请赛,1997年5月—7月在市体育馆举行的由中央电视台、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办的擂台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体育协会举办、承办每年市级比赛和活动,已成为一种协会业务工作的规定内容。

在体育体制与机制改革中,体育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市级协会1996年达到37个,县市区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街道体育联合会和体育协会,市老年体协组织已布遍城乡,延伸到社区、行政村。县(市)区一级体育社会组织同时举办和协助体委承办了6次国际比赛,7次全国性比赛,近百次省、市级比赛。为丰富群众体育生活、提高全市竞技体育水平、转变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培养优秀运动人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体委确立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的发展思路,如何使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得到协调发展,一直是困扰中国体育界的重要问题。而如何在奥运会上力争夺取优异成绩,并保持一定时期内的稳步发展,不断为国争光,更是中国体育界无法回避而且压力最大的问题。为此国家体委于1995年7月6日正式发布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6]。这是落实奥运战略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也是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目的,是使竞技体育高效、快速、健康发展,夺取更大成绩,赢得更大荣誉。

宁波市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主要措施有:

调整奥运会竞赛项目发展的总体布局。在宁波市运动项目布局上,重新确定当时奥运会重点项目。与全运会、省运会比赛设项保持一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导向、竞赛调控、扩大竞技体育的优势范围和覆盖面,形成优势项目的人才群和人才链。加强在职教练员岗位培训。建立激励教练员竞争上的选拔聘用制度,改善教练员待遇[7]。

1995年开始,宁波体育工作在市委领导下,统一思想,以训练为基础,竞赛为杠杆,加大贯彻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力度。做到“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在训练中突出管理重点项目,宁波市在已有的22个项目中对田径、游泳、体操、举重、皮划艇、赛艇、乒乓球等项目作为重点,在受训人数、竞赛制度、物力、财力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缩短了战线,保证了重点。宁波市输送的运动员桑兰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中获得跳马亚军。有4名运动员参加了亚特兰大奥运会,刘坚军获得羽毛球混双铜牌,钱红获得帆板第12名,创造了我国历届来参加奥运会该项目的最好成绩,贺慈红、马澄清分别参加游泳和女子篮球比赛[8]。

宁波市竞技体育的总目标是为了发现、培养、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提高运动水平,为国争光,为宁波争光。 1997年建立了向上输送、有偿训练、协会与训练点挂钩、竞赛与评估结合等训练制度,使竞训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由于有效的组织领导、有力的训练措施和正确的思想保证。宁波市输送的桑兰、徐峰、贺慈红、马澄清等运动员参赛八运会,共获得4枚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庆功表彰会[9]。

三、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县级体育工作

(一)、开展全民健身宣传 制定全民健身计划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8月29日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0]。国务院颁布《全身健身计划纲要》,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

1995年9月18日,宁波市人民政府成立宁波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陈守义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市直30个部门和省直企业。领导小组成员中吸收县(市)区分管领导同志参加。根据国家和浙江省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宁波市制订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意见》。经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甬政办〔1995〕 12号)文件下发,文件规定通过1995年的准备和3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到2010年在全市建立具有宁波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人民体质及群众体育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先进城市的标准[11]。

全民健身计划颁布后,宁波市确定6月份为宁波市全民健身月(周)、制定宁波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第二阶段(1997-1998)工作计划等。通过1995年宣传、发动、调研、试点等方面的全面准备,把第一阶段的宣传发动推向了新高度,也为宁波市1996-2000年“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由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牵头,从1996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全民健身宣传月(周)活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

1996年根据市政府批转的《宁波市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意见》,市级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分别制订了试点部门、企业、乡镇、街道、学校实施细则,召开了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会议,总结了一年来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市政府对全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了具体要求[12]。一年中各地举办了元旦环城长跑、全民健身宣传周、市区和各大系统广播操比赛、《体育法》宣传咨询等大型活动。各县(市)、区都召开了规模较大的全民运动会。据统计全年各级组织和基层单位举办各类比赛、活动2200多次,参加活动的有38万余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占全市总人口的33%。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促进了群众体育水平的提高。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宁波市获得2枚金牌、2枚银牌和3枚铜牌的好成绩。在省农民运动会上,宁波市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共获得15枚金牌,有14名同志荣获省农村体育工作积极分子称号。在省工人运动会上,宁波市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共得70个名次,全市椎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达到中小学校总数的99.7%,达标学生达到96.15%,其中优秀率达到18%,慈溪市连续8年被评为省达标先进市[13]。

    群众体育的普及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1997年是宁波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二年,在全民健身宣传周中,全市各单位共有黑板宣传橱窗3000多块,胶卷2000多卷,电视播放健身活动时间平均每天在10分钟左右,刊载报纸1800多篇,广播宣传900多次。市体委和宁波晚报联合向社会推出的征集“宁波市全民健身口号”活动,在社会中引起了极大反响。群众体育日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各县(市)、区都成立了以分管县(市)、区长挂帅的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全市各乡镇、街道也普遍成立了体育组织或体育协会。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逐步形成,宁波市和各县(市)、区重新确定新的全民健身试点单位30个[14]。宁波市被浙江省评为唯一的1997年浙江省全民健身宣传周优秀一等奖。

(二)、加强县级体育工作 推动社区、乡镇全民健身活动

1995年6月23日,国家体委下发《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县级体育事业的意见》的通知[15]。加强县级体育工作,是满足广大群众对体育的需求,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宁波市贯彻 “经济强县也应该是体育强县”的工作要求[16]。加强了对县级体育工作的指导工作。推动街道社区、乡镇的全民健身活动。尤其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继颁布之后,社区体育进一步蓬勃兴起。以健身娱乐为主的“晨练”、“晚活动”已遍及市区城镇各个角落,社区和各县市的城镇中,相继成立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体育协会组织18个。全市在公园、场馆等公共场所的群众健身辅导站已发展到208个。据不完全统计,海曙、江东、江北三区259个居委会中已有24个成立了老年体育组织,每天早晚数以千计的市民涌入体育场、公园、街头广场、空地自觉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武术、气功、门球、体育舞蹈、台球、钓鱼、健身操等遍及全市各体育活动场所,特别是老年人的早晚活动,在公园内形成景观。

在市政府关于《宁波市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意见》的推动下,各单位普遍建立了体育机构,从区、街道到居民委员会,三级体育领导组织相继建立齐全。全市149个乡镇大多数都成立了体育协会或体育领导小组,95%以上乡镇建立了文化体育中心,使城乡社区体育有序健康发展,有了组织保障[17]。1996年宁波市各社区组织各类体育活动386次,参加人员达27.3万。宁波广大农村的农民群众,视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使全民健身运动在农村得到质的新发展。各县(市)、区和试点单位都建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专兼职人员,辅导站(点)已布及城乡。在宣传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获得省全民健身宣传周优秀报导奖,奉化机关体协、余姚阳明中学、江东百丈街道、镇海炼化公司、镇海骆驼镇被评为省全民健身宣传周先进单位。奉化市机关体协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宣传周先进单位。试点单位的经验,先进单位的事迹为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形成崇尚健身、参加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8]。1997年全市已有43个乡镇列入省级体育先进乡镇行列,4个乡镇成为全国体育先进乡镇。在全民健身宣传活动周中,全市149个乡镇在进行广泛宣传的同时组织各项活动达500多次,占全市总次数的50%以上。在镇乡领导带领下,农村健身活动也呈现了一派新气象,前几年乡镇集中的群体活动,已逐渐向村一级发展。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推进了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使经常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数逐步提高。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镇海区、奉化市有六个街道社区被评为省级社区体育先进单位,鄞江镇被评为全国群体先进集体[19]。

四、学习、宣传《体育法》 开创依法治体新局面

199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局、国家体委、司法部等16个中央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联合通知[20]。《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于1995年8月29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经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发布,将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体育法》的制定和实施,填补了国家在体育领域立法的一项空白,结束了体育事业无法可依的历史,使体育工作走上了依法行政的轨道。《体育法》的制定和实施,必将对深化体育改革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政府部门必须依法行政。体育工作也要由政府办体育为主向管体育为主转变,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体。

学习宣传、贯彻实施《体育法》是1995年以后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1996年初在市体育工作会议上,宁波市制订《宁波市体育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加快发展宁波体育事业的若干意见》和《宁波市体育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体育法》实施一周年之际,各县(市)区都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宣传,印发了宣传学习资料10余万份,召开了座谈会。这一时期市级和各县(市)、区体育部门又集中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学习宣传,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法》纪念系列活动。组织全市体育系统干部参加体育行政执法专业培训班,为全面实行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提供了人员保证。并依据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体育,以法律的方式处理运作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体育改革的深入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21]。

五、扶植体育产业 培育体育市场

(一)、转变观念 从办体育事业到扶植体育产业

1992年11月11日,国家体委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了以深化体育改革为主题的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学习讨论了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加快体育改革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国家调控、依托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22]。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决定》的精神,讨论、修改《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研究今后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部署近期体育产业工作,国家体委于1993年6月15日至20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了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体委主管经济工作的主任、计财处长,国家计委、财政部的代表共100多人出席了会议。通过学习、交流与研究,深化了对发展体育产业战略意义的认识,统一了思想,开阔了思路,增强了紧迫感和信心[23]。会议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体委系统以体育经营创收为突破口,提出“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经过多年的探索,开拓了一条发展体育产业的道路。宁波市体委联系实际与当时工作计划,认为宁波市与其他沿海城市一样,体育产业近几年出现了较好的态势。

1、市体委从观念上明确了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性,市体委和县(市)区体委专门成立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体育产业工作,以体养体,以副补体已成为普遍作法,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正在形成。

2、市级部分体育运动协会向实体化发展;体育彩票、体育用品等市场的开拓发展迅速。一个以商品形式向人们提供体育健身、娱乐、欣赏及综合服务的体育市场体系正在形成,并且呈现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

3、体育场馆在保证训练、竞赛的前提下积极对外开放,提供有偿服务,逐渐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过渡。事业单位在开展体育咨询、康复、培训等方面都已取得了较好的的效益。

4、宁波社会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开始涉足体育市场,兴办各种经营性体育俱乐部、体育设施等。社会上体育市场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保龄球、网球、高尔夫、滑冰、轮滑、游泳、射击、乒乓球、羽毛球、棋牌、健美、武术、钓鱼等成为社会投资的新热点,体育休闲作为城镇居民的消费时尚蔚然成风。

但是,宁波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程度还不高,体育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没能充分发掘出来,缺乏发展体育产业的启动资金,优惠政策不够,宏观调控不灵,市场管理不力,法规制度不健全,经济人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如何培养体育市场,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宁波市将体育产业工作提到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议事日程上来,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准确地把握机遇,积极实验,大胆运作,不断总结。市体委与市统计局协商,建立体育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每年完成一份体育产业调研报告。近期培育体育市场的重点是:(1)培育和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2)大力发展与体育相关的体育服装器材、体育广告、体育专项彩票、体育旅游、体育食品、饮料等市场;(3)继续兴办各种为体育事业积累资金的经营创收项目。引进人才,招贤纳士;另一方面要注重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并对发展体育产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同志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向有关部门争取优惠政策,扶持体育产业的起步和发展。

 (二)、建立市场管理机构  培育规范体育市场

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24]。提出了体育事业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基本思路。1994年召开的全国体育经济问题研讨会和1995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都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主题;1995年6月16日,国家体委下发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提出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点和目标,发展体育产业的基本政策。

1996年宁波市体委在机构改革中,增设了体育市场管理处。县级行政机关保留体委牌子,县(市)成立体育管理中心,区机关维持现状,均行使体委的行政职能。经费的投入有了较大的增加,全市体育事业经费比去年增加255万元,达到人均2.25元。社会各界资助体育事业成为合法化,全年赞助体育活动的经费达到1000万元以上。经营性体育活动得到了法律保证。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体育事业已经起步,新开办了一批保龄球馆、武术馆、拳击馆、城市高尔夫俱乐部、网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等。体育设施建设有较大进展,全年用于基建经费达到5100万元,现有体育场馆已向群众开放,为群众开展健身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5]。随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方向的确立,发展体育产业工作开始更多地从注重经营创收的微观层面,逐步上升到转换体制和转变机制结合起来的宏观层面;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思想,从“多种经营,以副养体”转向“以体为主,全面发展”;发展体育产业的重点,也从经营创收转向推动体育事业向产业化方面发展上来。这一时期,伴随着运动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通过引导体育系统内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挖掘体育自身的商业价值和经济功能,大力开拓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级领导对体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均依法将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体育事业经费逐年增长,经营性体育活动得到了法律保证,体育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全市共有经营性体育场所800多处,参加体育消费的达二十五万余人次。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体育事业项目逐渐增加,体育社会化路子不断拓进,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有了进一步转变,市体委从“办体育”逐渐走向“管体育”职能转变[26]。

六、公共体育设施集中建设  塑造了宁波城市形象

(一)市体育中心场馆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体育设施作为宁波城市的一个窗口,也展示了自己的英姿,放射出灿烂的光芒。体育中心的建成更为宁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塑造了宁波城市的新形象。

1992年动工兴建宁波体育中心,体育设施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下,1994年11月底一座雄伟壮观、简洁明快、功能齐全、美观实用的体育馆和相配套的综合训练馆在宁波拔地而起。体育馆建筑面积11653平方米,看台4558座,符合举办国际篮球、排球、手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拳击、体操、技巧等比赛标准,并可进行大型文艺、杂技等演出。场内灯光照明达到国际比赛和电视转播的要求,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训练馆与体育馆由曲线型建筑面积157平方米的封闭式透明走廊相连,运动员经练习后可直接进入体育馆比赛场地。附属公用设施建筑面积934平方米。

1994年12月28日,体育馆开馆仪式隆重举行。从此,结束了宁波无体育馆的历史。省、市领导,驻甬部队首长和全市各界人士5000余人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开馆典礼。

在体育馆即将落成时,由香港和港公司董事长、宁波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李坤先生及其夫人李吴剑鸣捐资400万人民币,在体育中心内建造李坤网球中心,并于1994年11月18日奠基,次年11月18日胜利落成,李坤先生前来开拍并参加了全国网球邀请赛。李坤网球中心由市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总建筑面积7.325平方米,总投资560万元,占地约18亩,由网球馆和室外网球场两部分组成。网球馆建筑外形与体育馆相对称,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设观众座位500个。

体育中心体育场工程也于1994年开始了实质性的工作。为使体育场与整个中心融为一体,市体委请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接国际B级标准进行设计,并于11月完成了扩初设计。在广大施工人员的辛勤劳动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下,于1996年2月顺利通过中间验收,12月2日通过竣工验收。体育场总建筑面积15728平方米,观众席2万座,分24个观众区,场内有标准草坪足球场、8道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田径场、塑胶铺设的跳部区和掷部区,可举行国内、国际田径和足球比赛。并可以满足大型文艺表演的照明和音响等需要,与体育场相配套的田径训练场也于1997年初动工,当年年底竣工。该场地功能健全,有标准草坪足球场、标准8道400米田径场、跳部分和掷部区。既可供比赛、训练,又向市民开放,进行健身锻炼[27]。

宁波体育中心占地313亩,总投资近2亿元,到1997年建成了体育馆、体育场、综合训练馆、田径训练场、网球中心和相配套的附属设施并投入使用。宁波体育中心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宁波市的体育场地、设施,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丰富了市民的文化、体育生活,体现了宁波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改变了宁波市体育设施陈旧落后的面貌。宁波体育中心建成以来,举办了多次国际比赛,精彩纷呈的市第一届、第二届国际服装节开幕式和大型文艺表演分别在体育场、体育馆举行,给国内外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了宁波城市美好的形象[28]。

(二)各类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展现

1992年以后,宁波市各县(市)区加快了体育设施建设的步伐,宁海县于年初建成了体育馆。学校的体育设施也不断改善,鄞县中学和鄞县信懋小学今年均建成了4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是浙江省之首创,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市新建各类各级体育场所65个,其中县级以上公共体育场所7个。已有400米跑道田径场23个。慈溪市、北仑区、象山县等也开始筹划新建体育馆。这些设施的建成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各类比赛、改变宁波城市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1997年全市加快了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开发体育场馆功能,更好地为两个计划服务。 体育场馆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窗口,体育的两个宏大计划——《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推动、实施离不开体育场馆的物质保障。完善的体育设施是城市对外开放的基础设施之一。近几年各级政府增加了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并努力发展体育产业,把有限的经费用于改善体育设施。市体育中心成功地承担了全国足球甲B联赛火车头主场、宁波首届国际服装节、中国演艺明星足球队表演赛等大型赛事和活动,在改变宁波形象,提高宁波城市知名度,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各县(市)、区也根据广大群众需求,充分发掘自身潜力,新建和增设了一批体育活动房、运动场,并积极利用现有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业。同时全市还新建了一批学校、村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场地逐年增加,已有1700多个社区、村建成全民健身路径(点)和300多个球场。民营企业建造了保龄球馆、台球房、射击场、城市高尔夫球场等一千多家体育经营性场地[29]。

1992年-1997年,是宁波体育深化改革、全面发展、走向以法制体的阶段。从历史背景看,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与实施,是体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标志性成果。中国体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宁波体育在全民健身方面走向全国前列,竞技体育落实奥运争光计划方面有很大突破,但是尖子人才不多,体育产业全面起步发展,体育市场的繁荣程度与杭州、温州略有差距。体育设施的改善为发展体育事业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宁波体育改革发展的后劲。

脚注:

[1]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国家体育总局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2]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国家体育总局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3]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58页。

[4]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47页。

[5]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46页。

[6] 《中国体育年鉴》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社、1996年版,第43页。

[7] 《中国体育年鉴》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社、1994-1995年版,第577页。

[8]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7年版,第751页。

[9]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8年版,第667页。

[10] 《中国体育年鉴》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社、1996年版,第183页。

[11]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12]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7年版,第744页。

[13]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7年版,第745页。

[14]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8年版,第662页。

[15] 《中国体育年鉴》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社、1995年版,第169页。

[16] 《中国体育年鉴》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社、1995年版,第170页。

[17]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

[18]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7年版,第750页。

[19]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8年版,第661页。

[20]  《中国体育年鉴》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社、1996年版,第56页。

[21]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8年版,第662页。

[22] 《中国体育年鉴》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社、1993年版,第58页。

[23] 《中国体育年鉴》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社、1994年版,第34页。

[24]  《中国体育年鉴》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社、1994年版,第98页。

[25]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7年版,第747页。

[26]  《浙江体育年鉴》浙江省体委编,1998年版,第600页。

[27]  宁波体育局编:《宁波体育60年》,2009年版,第201页。

[28]  宁波体育局编:《宁波体育60年》,2009年版,第202页。

[29]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5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