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承接服务 > 正文

宁波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年)前期成果报告

来源:市体育局 日期:2017/11/16 11:21:13 

劳金龙  刘海洋  苏燕

宁波市体育局  宁波工程学院

 

前言: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在对《宁波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全面评估的基础上,依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宁波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1、研究目的

通过对群众体育发展理论的深入分析,结合宁波当前发展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制定未来宁波群众体育发展计划。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宁波市“十二五”群众体育发展评估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十二”五宁波市群众体育发展进行分析阐述,对发展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1个县市区群众体育发展的典型调研,结合相关群体部门领导和群体理论研究专家的访谈,根据国家“十三五”群体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提出我市“十三五”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宁波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报送稿)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在对《宁波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全面评估的基础上,依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宁波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亲民、便民、利民、惠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广大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努力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促进建设体育强市及“四好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特色鲜明、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显著增强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使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位居全省前列;进一步扩大场地设施建设、体育组织网络,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科学健身指导,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

(一)城乡居民健康素质显著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全市人口42%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提升至95%以上,明显提高优秀率,确保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
   
(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完善。逐步提高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标准,实现县(市)级“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保证公共体育设施面积持续增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综合性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拥有率达到7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以上。努力实现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达到100%,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100%。
  
(三)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基本健全。进一步提升体育社团“三化”建设水平,新增全市各级体育社团数量10%以上,确保全市体育类社会组织评估数量不低于当地社会组织评估的平均数。同时向基层延伸体育组织网络,确保行政村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组织,并进一步完善体育社团会员注册制度,使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5人以上,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站(点)5个以上。

(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积极推进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传统赛事活动:“元旦万人长跑”、“龙腾狮跃闹元宵大联动”、“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中国.宁波纸飞机挑战赛”等;持续打造“月光经济系列赛事”、“宁波系列马拉松”、“市民健身节”等新的品牌活动;蓬勃开展适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丰富多彩、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逐步实现群众健身活动常态化、生活化。

(五)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明显提升。努力创建省级“国民体质检测与健身指导中心”2个以上,积极开展体质测定和运动能力风险评估项目,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服务。每年向社会公布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的主要指标。
   
(六)全民健身服务业逐步壮大。利用山水资源,初步建成健身休闲、体育康复、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等优势产业群,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体育健身服务、用品制造等著名企业和品牌。不断增加健身产业从业人员,明显提高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规模和水平。
    三、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同步开展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到2020年,新建2-3个县(市)区级全民健身中心,20-25个乡镇(街道)级综合性健身场馆设施,100-150个村(社区)级体育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健身步道或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同时升级改造一批健身设施相对落后的小康体育村。在中心城区规划新建的公园绿地融入体育健身元素或打造体育主题公园,利用三改一拆契机,改造、建设一批体育广场、健身长廊、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和全民健身户外营地等,进一步改善群众体育健身条件和环境。同时在新周期内建设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俱乐部)50个。

2、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县以上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和单项体育协会等社团组织建设,力争每年增加市级体育社团组织2-3个。推进青少年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和晨晚练健身站(点)建设。加强体育社团管理,不断提高规范化、社会化和实体化水平。

3、丰富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以市本级传统品牌活动为引领,按照“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原则,组织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和体育竞赛活动,推动群众健身活动的普遍化、常态化。不断拓展和深化“一县(市)区一品”的特色品牌活动,组织创编、推广全民健身新优项目。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继续推行体育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努力提高活动效果。积极做好四年一次的省体育大会、省职工运动会、省农民运动会、省残运会和市运会的参赛组织工作。                          

4、普及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组织开展群众日常体质测定和运动能力风险评估项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具运动处方,提高各类人群健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拓展“全民健身大讲堂”广度和深度,定期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调查,完善国民体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和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整合体育科研机构和体育院校的优质资源,加强全民健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健身科研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力。

5、增强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能力。坚持“依托场馆、立足本体、全面发展、服务社会”的原则,深化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委托经营、连锁经营和集团化经营等模式,切实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不断丰富经营性服务项目和内容,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逐步完善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规范,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体育需求。进一步盘活现有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建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新建和改建与教学区相对隔离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便于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深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机制。

6、推进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通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和市非奥运动项目训练基地,不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非奥项目教练和裁判员等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体育培训,提高基层全民健身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利用全民健身活动平台,大力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为主体,鼓励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科技工作者、学生参加义务健身辅导活动,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与管理。

7、打造体育健身服务平台,提高全民健身服务信息化水平,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网络,内容包括全市健身场馆设施查询、健身交通地图、场地预订、公共体育设施报修、全民健身活动信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服务等,逐步普及二维码、互联网、手机APP等终端服务,切实为群众健身提供方便。
   (二)积极推动各类人群体育协调发展。

8、加快发展幼儿青少年体育。全面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实施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幼儿特色体育和校园足球活动,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和体育设施建设,开足开好体育课。建立学校体育督导制度和监测评估体系,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增强青少年体质。全面实行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中考成绩中的比例。完善体育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体教结合工作,办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9、加快发展农民体育。将农民体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对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活动开展的扶助和指导;推进小康体育村和村级体育俱乐部建设,晨晚练健身站(点)向行政村覆盖延伸,努力改善农民健身条件。加大农村健身知识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科学健身意识。拓展农村特色体育,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开展综合性运动会和特色体育活动。办好市农民运动会,积极组队参加省农民运动会,努力在浙江省农民运动会取得好成绩。

 10、加快发展职工体育。积极发挥各级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单项体育协会的作用,以创建省级“星级职工体育俱乐部”为抓手,扶助和激励符合工作特点、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的开展。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职工体育活动阵地和体育健身组织。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工间(前)操制度,打造职工健身活动品牌,办好市职工运动会等体育赛事。
    11
、加快发展老年人体育。依托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扩展各级老年人体育分会的功能,扩大省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俱乐部)的覆盖面。积极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办好市老年人运动会。改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条件,为老年人参加健身活动提供便利及优惠。优化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项目设置,完善适合老年人健身活动的设施,开展好城乡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充分考虑老年人对健身多元化需求,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身项目和锻炼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12
、加快发展残疾人体育。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助残工程”,完善全市残疾人体育设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为残疾人健身提供便利。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充分发挥残疾人体育组织在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培养为残疾人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体育专业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与康复项目。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办好市残疾人运动会,积极组团参加浙江省残疾人运动会并力争取得好成绩。
    (三)努力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13、推动城乡全民健身事业统筹发展。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位一体”的要求,推进城乡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资源及服务要素的协调配置。科学制定乡镇与街道、行政村(农民居住点)与社区居委会全民健身设施的配备标准,普遍提升城乡健身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拓展乡镇(街道)文体站体育服务功能,积极发挥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文体活动室的基础健身阵地作用,缩小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城乡差距。

     14、推动区域全民健身事业协调发展。加大对南三县、四明山地区的扶持力度,实行南北挂钩发展政策,努力缩小区域差距,着力于提高全民健身工作协调发展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体育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均等化、信息化。

15、促进新老宁波人体育共同发展。充分重视新宁波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体育工作,每年开展各级层次的新宁波人体育联赛,在公共体育服务上体现同城待遇,市级全民健身活动和比赛不设户籍限制,为新老宁波人和谐融合提供交流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依法贯彻全民健身法规。切实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各级全民健身领导小组职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定期召开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会议,分析全民健身事业形势,评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督导各级政府依法保障全民健身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标准和要求,逐项落实全民健身的服务保障工作。  

(二)落实各级政府工作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摆上重要位置,纳入本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纳入公共服务发展计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纳入政府实事工程;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等考评体系。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好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并积极组织实施。大力促进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在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三)形成相关部门工作合力。逐步形成全民健身大格局,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统筹规划建议和协调指导,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认真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发改委要起到总牵头的作用,规划部门要落实三到位(城市建设规划到哪里体育场馆规划到位、公园绿地规划到哪里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到位、居民小区规划到哪里健身场所设施规划到位)的规划理念,科学合理规划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布局;国土、城建、城管、教育等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行业体育协会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共同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各有关部门和行业要依照本计划,制定本部门、本行业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四)优化政策引导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务院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力争出台一系列全民健身保障激励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实施办法》、《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实施办法》、《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低价或免费开放补助办法》、《社会参与体育健身公共服务扶助激励办法》、《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健身服务的土地、房租、税收优惠办法》等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确保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每年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计划所需经费,列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将全民健身工作和活动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要把体育彩票公益金按《全民健身条例》规定比例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改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立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基金,加大对全民健身传统活动和品牌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全民健身各项法规政策的扶助、保障、激励资金到位。市级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南三县和四明山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六)营造良好体育健身文化氛围。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法规体系,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领域的途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全民健身服务业,推动体育健身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采取开办全民健身专题栏目、举办公益体育健身讲座、散播全民健身公益广告、出版科普图书和音像制品等形式,深入开展全民健身的宣传引导,提高城乡居民的科学健身素养。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以体育健身活动为载体,挖掘精彩健身故事,加强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健身和积极参加健身活动的体育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