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课题研究 > 正文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研究

来源:市体育局课题研究 日期:2017/11/7 16:10:53 

沈伟斌1    柯峰2

(1.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浙江宁波,31580

2.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体育组,浙江宁波,315800)

摘  要: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不断的解构与重组,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等困境,如何优化实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成为当下热门议题。论文主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研究方法,基于多中心治理理念,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结构、内容等维度分析目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不足,同时借鉴宁波市北仑区农村发展的特色亮点,为优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体育;多中心治理;体育公共服务;现状对策

1.研究意义

通常意义上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7%,被称为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报告》,预测将从2015-2025年老年人口从2.22亿人(16.1%)增加到4.18亿人(28.7%)。由此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已经超出国际警戒线,且未来十年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极快。我国正处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与攻坚区,如何应对老龄化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何将公共服务公平优质的推向农村地区,值得深思。然而,伴随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体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发挥全民健身的预防功能、关口前移、推动全民健康成为当下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因此,农村老龄群体较为集中,作为弱势群体关注其健康成为推动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在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基础上,提供均等化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实现老有所乐[1]。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应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服务供给体现出务实、为民、利民的供给理念与行为,从场地设施、组织机构、宣传指导、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等方面渗透民众所需原则,兼顾公平。论文从村民的健身意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公共体育供给主体、公共体育供给内容等方面,对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治理现代化背景,以体育公共服务理论为依托,借鉴宁波市北仑区农村体育发展的特色,进一步分析农村体育发展壁垒,进而鉴于此,尝试性探索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数据库,以“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结合本研究的四个维度进行资料整理,与本研究相关文献127篇。其中研究视角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具体乡镇农村体育发展的个案研究,以数理分析法为基本操作手段;二是以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视角为出发点,构建理论体系,阐释政策供给与民众所需之间的“应然”与“实然”;三是从农村体育的几个研究视角出发,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参考宁波市北仑区农村体育发展的特色亮点,为促进农村体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2深度访谈法

访谈法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定性研究。通过访谈北仑区各乡镇领导、村民,听取各方观点与看法,并重视在所听、所感基础上反射出的真实情况,探索事物本源,做到真实客观。

3基于治理理论审思农村体育发展的价值内涵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优化社会功能和社会结构,社会转型度不断加深,社会机构各层间梯次推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应遵循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包括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以及满足需要的原则。因此农村体育作为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理应实现各地区、各要素的相适应、相协调、相共生,实现以人为主体,满足个人、群体与社会实现其生存和发展所要达到的水平和状态。体育公共服务作为村民基本享有的体育权利以及政府基本职能的体现,以县(市)以及乡镇政府组织为依托(即:农村体育业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为县(市)以及乡镇政府体育组织或机构),理应以民需导向原则,注重公平和效率,实现有效供给。然而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进入有效性、公平性的主流层次,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异化的前提下,多中心治理理念应运而生,强调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以及个人的多元力量,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因此,伴随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进一步解构和重组,政府卸下多重社会角色,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带来的社会发展问题,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建立以民需为导向,覆盖城乡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有重要的实际价值与时代意义。

4.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农村老龄化越来越高,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的态势。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为18.3%,而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由于城乡之间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和场地设施各不相同,直接影响着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以及农村老年体育工作的开展。 从宏观体育体育改革服务的供给、体育健身功能认知、体育场地设施活动、健身科学化等方面农村体育发展的“应然”[2]。

4.1缺乏体育锻炼功能和价值的认知

    在政府及社会组织的推动下村民健身锻炼的意识略有提升,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其健身锻炼的主动性与科学性。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长期以来发展较城市相比速度慢、现代化程度较低,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与次数具有一定局限,存在于“农耕劳作”等同于“体育锻炼”的思想误区,忽视体育锻炼的功能和价值,更不及体育锻炼的科学化[3]。此外,村民余暇时间和金钱分配有待引导,常以麻将娱乐为余暇时间的活动,健康价值观念缺乏。

4.2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向失衡

十二五时期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惠农体育政策文件以及国家开展的惠农工程,但囿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农村体育的自给能力差,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投入的非回报性导致社会力量投入相对有限[4]。虽然国家倡导体育事业内部以及体育事业和社会协调发展,然而现实中相对医疗教育等投入存在失衡,相对竞技体育而言,群众体育发展失衡。由此,长期以来形成体育事业发展存在非均衡化现象,全民对体育发展的忽视,政府作为资源分配的主体,重点依然不能体现村民健身服务的需要。

4.3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随着由管理向治理,人治向法治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成为当下体育改革的“主题曲”。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体育社会下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体系的缺失,形成政府一家独大,统揽全局的模式,由于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以及部分公共服务的缺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供给的公共服务格局。囿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体育的影响力较小,致使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单一,只有政府作为供给对象的公共体育服务缺乏活力,这与我国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相悖[5]。

4.4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不足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由组织管理、竞赛活动、场地设施、体质监测、社会指导、信息服务、政策保障等维度组成[6]。然而,目前农村体育发展主要以场地设施为主,对科学健身指导、信息化服务以及媒体宣传等供给内容较少。第一,体育场地设施仅是实现村民基本体育需求的一个基本方面,而具有系列化、主题化、村民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是推动村民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群众体育活动的缺失,体育发展犹如无根之树,虚无缥缈;第二,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指导,实现全面小康就要实现全民健康,体育锻炼作为健康中国的前沿关口,有重要的防预功能,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第三,信息化时代下,缺乏信息化宣传平台阻碍农村体育多元交流的途径。

5.宁波市北仑区农村体育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5.1健身活动主体鲜明,树立居民健康理念

全区各类体育组织已形成自发性、常态化、系列化的运动和办赛机制,针对青少年、中老年、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特点的各类人群,积极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性体育活动,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明显增强,“快乐锻炼,健康生活”越来越成为新老市民的共识。积极组织开展全民运动会、健康大会、8月8日“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群体品牌活动和“二万三千四百”,即万人长跑活动、万人登山活动、千人武术大会、千人健身气功展示、千人柔力球展示和百村乒乓球赛、百村羽毛球赛[8]、百村篮球赛、百村广场舞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省、市内外的群众体育比赛和交流活动。各街道(乡镇)根据区域特色,着力开展“一乡一品”的群众体育品牌创建活动[7]。

5.2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多方联动效益显著

宁波市北仑区建立组织管理四大网络体系,即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体育组织组成的行政管理网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成的社会团体管理网络,区体育总会、单项协会组成的体育社团指导网络,社区和行政村等组成的基层体育运行网络目前全区各级群众体育组织和单项体协、体育俱乐部等得到进一步发展。体育总会分会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全覆盖,每个街道(乡镇)配备体育专(兼)职干部,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健全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在全区晨晚练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村)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生活化社区等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全覆盖。稳步推进街道(乡镇)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站建设,建立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体育专业团队。

5.3多元主体合作共赢,保障公共服务投入

北仑区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发展路径,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投入机制。区财政加大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并规定将每年体育彩票公益金的60%作为全面健身发展资金。同时社会资本投入幅度明显增加,2013年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事业就达1000余万元。二是积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农村体育改革服务的投入,例如《北仑区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事业的实施意见》,采取以投资补助、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支持,支持引导社会资本的涌入。

5.4健身设施常态化,共建全民健身圈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村民全民健身活动的载体。2006年宁波市北仑区已投入1000多万元启动“文化体育阳光工程”,截止2007年底,宁波市北仑区215个行政村已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此外,北仑区积极推进城区五分钟、街道(乡镇)十分钟的全民健身活动圈,逐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骨干,以城乡基层公共体育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区、街道(乡镇)、村(社区)三级基本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北仑区各乡镇街道共有健身游步道200多公里,健身路径702条、篮球场289个(其中灯光球场137个)、其他各类球场120多个,实现了村村有健身路径、有体育活动室,全区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为2.86平方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全区九个街道乡镇全部创建成为浙江省体育强镇、体育先进街道,成为浙江省首批实现创强工作满堂红的区域。“村村建有体育设施,人人享受体育健身”在北仑已经成为现实。

6.多中心治理视域下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6.1构建信息宣传平台,提升村民体育参与意识

体育民生观是体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而言主要包括全社会共同人员能够重视体育的健康功能,并主动积极的投身于体育工作;政府主动践行民生体育观念,摒弃金牌至上的功利价值观,加强对农村等薄弱地区的关注与支持;树立群众自身的体育健康价值观念,自觉参与体育活动,并从中感到快乐幸福的生活观。因此这就需要社会、政府、个人共同的努力,合力共举,积极为村民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树立全民体育健身观。一是加大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健康生活理念的重要性及积极意义。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舆论宣传及指导,培养农民体育观念意识。二是扩大新媒体的辐射范围,促进城乡体育活动交流;三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个人做起,发挥受教育青年的带动作用,引导家庭生活休闲观念,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6.2以均等化原则为导向,重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随着国务院46号文的下发,体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国家重视与关注,然而相比科教卫等公共事业,体育仍占较小份额,农村体育事业易被搁置。农村体育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挥其增进健康,促进和谐的体育功能,因此,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应实现其均等化原则,一是正式城乡之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协调不平衡,通过鼓励性与优惠性政策,逐渐缩小城乡差距[9];二是积极加强农村基本服务建设,统筹社会运行各要素关系,使得农村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与体育等各要素协调发展;三是协调体育系统内的均衡发展,重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淡化金牌至上的竞技体育功利主义,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基层服务、以民为本、协同发展的局面。

6.3从管理走向治理,引导体育公共服务多元供给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要伴随体育改革的步伐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变政府单一供给的带来的刚性化管理模式,引导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以农村居民的需求为导向,鼓励多元主体投入[10]。一是加强政府的政策保障,采用特许经营、政策扶持以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不同方式,鼓励和培育非营利组织活动开展自主化,使其成为具有独立能力提供体育改革服务的主体;二是加强政府引导,鼓励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政府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对企业资本投入农村体育发展给予优先考虑,同时,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品牌化活动等方式,宣传企业的社会形象,吸引企业投资农村体育。通过政府引导、社会组织支持、企业推动三者合力,激活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活力。

6.4制定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应以六大类为主,主要包括: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指导、体质监测、竞赛活动、宣传动员、信息化服务。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应以系统理念为出发点,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协同发展,处理好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同时,兼顾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依据不同地区发展特色和民俗习惯,分类管理,提升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  因此,这就需要构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标准制定,加强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评定要求,避免公共服务倾斜发展[11]。

参考文献:

[1]杨成,寿在勇.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缺位与补位——以广场舞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02:29-35.

[2]朱南胜.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体育发展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4,02:86-87+90.

[3]刘瑾彦,卢伟芬,陆湘群.上海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04:18-20.

[4]胡庆山,王健.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审思与现实困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4:20-24+30.

[5]郇昌店,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述评[J].体育学刊,2009,06:20-24.

[6]刘仁健.四川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20-22.

[7]王富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谢斌.论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对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6:18-21.

[9]李爱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0]陈泉材.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

[11]杨明.我国实施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3,06: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