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资源 >> 史志资料 > 正文

《宁波市党史专题》新时期宁波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1984年5月——1992年2月)(第二篇)

来源:宁波市党史办 日期:2017/10/22 20:22:01 

1984年是体育改革发展中很重要的一年,市体委党组贯彻国家体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的意见。深入传达、学习、领会中央通知精神,充分发挥群众分析本地区体育形势,制定出贯彻执行中央通知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加快体育改革步伐。抓好体育社会化这一环节。克服体育过分集中于国家办的弊端,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1]。1984年9月15日,宁波市委召开市级机关整党动员大会,9月18日市体委系统召开整党动员大会,通过半年多学习文件、统一认识,全体党员在思想上确立了正确路线。市体委在整党工作中,及时调整了市体委党组领导班子,蒋振范同志任市体委党组书记[2]。全体党员通过整党消除派性,增强党性,清左破旧,端正业务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启动体育改革与对外开放,在体育工作的思路上,确立以下方向:

一、抓好体育社会化,加强各部门、行业体育工作联动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后,对体育界在解放思想方面有重大的改革启示,使发动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构想找到了重要的切入点,抓住了实质性的内容。此后,体育商业性活动和体育电视、广播、广告等收入,成为体育事业发展重要的源头活水。

1984年11月9日,在《国家体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意见》中,要求各级体委把落实中央通知同贯彻执行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结合起来。宁波市体委立即行动,配合市政府督查各县恢复县体委,健全区体委。同时把“抓好体育社会化这一环节”作为体育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通过体育的社会化克服体育过分集中于国家办的弊端,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力争“社会力量办体育”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宁波市体委的工作思路从“依靠大家办体育”到把体育体制机制作为首要问题,是随着改革发展而逐渐深化的,认识到如果不改革体制机制,体育改革将改不下去,这为1986年宁波体育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打下了思想认识的基础。从指导思想上由调整过渡到了改革,由“大家”办体育变为“社会力量”办体育,对改革的认识有了质的突破,并使改革有了举措的突破。宁波市体委认识到:体育是全民的活动,不能只靠体委办,必须依靠和发挥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各部门、各行业和群众团体都应把体育作为关心人民生活、建设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到日程上来。

1986年4月,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体育工作会议,会议学习了《国家体委关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讨论强化社会体育组织、加速群众体育社会化进程、发展体育产业等问题[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全市体育系统各单位、各社会团体负责人出席会议。

会后加快了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

宁波市体委1984年至1992年期间,不断总结体育改革经验,结合宁波实际,主要抓几方面工作:

1、积极扶持各部门、各行业以及集体、个人自办体育,举办各类竞赛、传授体育技术等。如市围棋协会在城区中小学开办了培训班,市武术协会每年自办太极拳培训班三至四期。90年代职工体育多元化形式出现,活动项目多,比赛场次多。据1990年统计,全市职工有各种体育队2239个,共举办体育比赛9043次,参赛498710人次[4]。

1991年宁波市各级体协自办或联办各类体育比赛540项次,参赛人数达63274人次。举办各类学习班86期,培训体育骨干5556名,晋升了一批等级裁判员。全市由社会赞助办赛的经费达67万元,不少协会实现了活动经费社会化。1991年4月,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体总工作研讨会在宁波举行。宁波市体育总会在会上作了题为《新兴城市重视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的专题发言[5]。《全国体总通讯》予以刊登。

宁波市老年体育协会自1984年10月成立至1992年,会员已达1万余人。市老体协贯彻“面向群众,扎根基层”的方针,广泛开展适合老年人健身袪病的门球、棋牌、钓鱼、气功、健身操等体育活动。残疾人体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运动成绩优异,残疾人袁如军在全国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100米自由泳冠军,1989年获全国“星光杯”游泳比赛100米蛙泳冠军,他的名字已被列入《全国残疾人名人辞典》[6]。宁波市体委要求各行业系统应建立体育组织,大的厂矿企业和大专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运动队,并推动和指导群众体育,活跃文化生活。坚决落实国家体委关于“积极扶持群众(包括集体和个人)自办体育,自建活动场所,举行小型竞赛,传授体育技术,允许适当收费”,为“发动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新突破提出了要“广开财路”的改革思想。“广开财路”,指依靠各部门和民办企业集资兴办体育事业,体委系统不应只靠国家拨款,也要努力增收节支,继续开辟体育商业性活动的渠道,以及运用体育电视、广播、广告等扩大财源[7]。宁波卷烟厂在工会的组织下,全厂成立了20个业余运动队,因地制宜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宁波卷烟厂被评为省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慈溪观城镇浪港庙村村民沈松达投资8万元,新建体育娱乐场(2000平方米),有篮球场、溜冰场、乒乓球室、棋牌室,成为宁波市第一个农村体育专业户[8]。

   2、进一步开创学校体育新局面。1985年春起,宁波市各校先后按规定实施体育每周“两课(两节体育课)、两操(早操、课间操)、三活动(每周三次课外活动)”,活动课要求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场地、定内容、定老师)[9];体育教师要做到备好课、上好课,全学期应备好32课时;体育课教学时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强调趣味性;做到教材、器材、场地三落实,防止放任自流;“三好生”的体育成绩必须在75分以上;有一名校领导主管体育工作,有专人负责具体抓;学校经费的5%—10%用于体育,置有爬竿一架、山羊1只、垫子4只、实心球10只等必需的体育器材和设备。当年秋天起,小学三年级以上和中学各年级均使用省编《浙江省中小学体育课本(试用)》进行教学。1986年1月,市教育局发出《1986年学校工作意见》,其中体育教育五规定:(1)组织力量分期分批对各校贯彻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暂行规定》情况进行检查;(2)严格执行“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睡眠10小时、在校时间6小时”规定;(3)严格按省编教材进行教学,提高体育课质量;(4)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逐年提高达标率;(5)建立传统项目代表队,坚持常年业余训练。1990年9月,宁波市各校贯彻市教委《关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按大纲要求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首次规定,评“三好生”,体育成绩必须在75分以上。要求小学6—7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老师,并根据学校女生人数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规定新建小学必须有200米环形跑道,60米直跑道。还要求各校因地制宜,生动活泼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此实施意见成为此后全市中小学校配备体育教师和建筑场地设施的基本依据。1991年,全市42万名学生参加达标活动,38万名达到合格标准,达标率为89.8%[10]。市体委鼓励、支持学校和厂矿企业运动队,并适应学校、厂矿企业的国际体育交往需要。如宁波大学自办了学生篮球运动队、乒乓球运动队、健美操运动队,并参加全国大学生联赛。

3、以乡镇为中心,积极地、有步骤地发展农村体育,首先抓好较为富裕的乡镇。1985年宁波开展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评选活动。1987年开始进行争创体育先进乡镇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开展之后,慈溪市(县)8个区11个镇55个乡建立体育组织(非组织实体,相当于体育协会),建有运动场、篮球场、游泳池、健身房等设施,有32万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占全县92万人口的35.3%。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于1988年授予慈溪市为体育先进市,1990年授予奉化市为体育先进市,1992年授予余姚市、鄞县为体育先进县(市)[11]。

浙江省农业厅、省体委、省农民体协于1988年授予邱隘镇、东一乡、观城镇、塘后乡、泗门镇、方桥镇、慈城镇、大溪镇、桥头胡镇为第一批体育先进乡镇。1990年授予爵溪镇、梅林镇、大桥镇、掌起镇、朗霞镇为第二批体育先进乡镇。1992年授予姜山镇、古林镇、云龙镇(鄞县)、范市镇、长河镇(慈溪)、马渚镇、陆埠镇、余姚镇(余姚)、东郊乡(江东区)、柴桥镇(北仑区)为第三批体育先进乡镇。奉化市1988年撤县建市,5个区10个镇21个乡,辖593个行政村,形成群众性体育活动网络,建立12个单项体育协会,6个系统行业体协。23万职工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占42. 2%,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占总人口35.3%。1991年慈溪观城镇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乡镇[12]。

4、扩大群众体育组织中非体委系统的人员成分。宁波各体育类协会吸收非体育界人士担任协会领导,占协会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如市篮球协会主席徐定华、羽毛球协会主席史行法等都不是体育系统的在编人员。

二、实行体育竞赛改革 引进、承办全国与国际赛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奥运会为中心的现代竞技体育迅猛发展,我国的体育运动受到猛烈冲击,要提高我国的竞技运动水平,就必须改革竞赛制度。

国家体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原有竞赛制度进行改革,形成了新的竞赛制度,逐步做到社会化、多样化、制度化。宁波市体委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引导、支持行业、企事业单位、各协会举办承办赛事。从1985年开始,邮电、金融、公安每年举办系统类赛事。如:1987年11月14日宁波日报报道,宁波首届“金融杯”桥牌赛历时3天,市保险公司获得冠军。市篮球协会举办市区甲级联赛,宁波师院、宁建三公司、宁波市公安局获得前三名[13]。

2、对竞赛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改变过去体委“一把抓”、体育竞赛由体委“一家独办”的现象,改为体委负责制定竞赛方针、规划和综合性运动会的组织工作。以奥运战略为目标,在项目设置、参加对象、计分办法、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侧重目标、任务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根据比赛项目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比赛办法。青少年比赛按年龄分组。成年组采取分层分级比赛的赛制,从而有利于加速后备人才的成长,保证比赛的高水平,真正达到“练兵”的目的。同时开始试办国内国际大型赛事。市体委对体育竞赛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市运会四年一周期,市体委直接管理,在省运会后第一年举办。

宁波市第十届运动会于1986年5月8日在市体育场举行开幕式,7月24日举行闭幕式。3项棋类提前于4月10日举行。这是宁波地区和宁波市合并后首届运动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光锵任组委会主任,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文宪致开幕词。运动会期间评选了60个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20名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予以表彰。该届运动会比赛项目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射击、棋类(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10项。摔跤、武术、羽毛球、举重4个项目作为参加省第八届运动会的选拔赛。参加单位有余姚市、慈溪市、鄞县、奉化县、宁海县、象山县、镇海区、滨海区(现北仑区)、江东区、江北区、海曙区、经委、财贸、文卫、建委系统等15个代表队。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共有2054人。比赛结果:破一项省纪录,23人次破30项市纪录。宁波市第十一届运动会于1989年9月25日在宁波市体育场开幕[14]。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共中央委员、东海舰队司令员聂奎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家贤,副书记叶承垣,省体委党委书记寿张华以及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驻甬部队主要领导同志。组委会主任、副市长陈守义作总结报告,并表彰奖励。本届运动会设成年部和青少年部。成年部按行业(系统)体协组成经委、计委、农经委、外经贸委、财贸、城乡建委、交通委、政法、教卫、高校、军分区、港务局、镇海石化总厂、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关等15个代表团。青少年部以11个县(市)、区分别组成代表团。共有3396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其中青少年部1700人,成年部1696人。青少年部设:田径、游泳、射击、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武术、技巧共13个项目。成年部设:田径、游泳、武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桥牌、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等13个项目。运动会组成以副市长陈守义为主任的组委会,运动会期间表彰一批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余姚市排球赛区和江东区篮球赛区被评为最佳赛区。成年部的高校代表团、农经委代表团和青少年部的余姚市、鄞县代表团被评为入场式优秀队伍。本届运动会游泳、射击共破45项次市纪录,破3项次省少年儿童组纪录[15]。

3、行业、系统运动会由工会与系统或行业协会举办、管理,一至两年一次。如:残疾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职工运动会、银行系统运动会等。

4、学校(大、中、小学)运动会由教育部门管理,一年一次。如:大学生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等。1991年市教委、市体委联合下文规定每年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举办时间为4月份,排球为10月份,篮球为11月份,足球乒乓球为12月份。

5、各运动项目市级比赛由单项运动协会或者市直训练单位承办,一年一次。社会体育竞赛,主要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任务,采用不同的竞赛形式,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保龄球赛、台球赛、轮滑赛全部冠杯名。

6、承办国内国际大赛由市体委组织管理、企业赞助协办。如:(1)1985年5月12日~14日,“长寿杯”桥牌邀请赛在宁波举行。这次比赛由美籍华人、桥牌世界冠军杨小燕和美籍华人魏重庆、翁心梓赞助,宁波市体委举办。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秘书长荣高棠参加了这次邀请赛。(2)1988年12月6日在宁波举行宁波国际现代三项邀请赛[16]。也称现代铁人式国际三项运动邀请赛,由美籍华人方国莹女士提出,与宁波市体育总会合作,并出资在家乡宁波举办的国际性体育竞赛。这是宁波市首次承办的国际大型体育比赛,开创外国运动员来宁波参加比赛的先河。也是首次通过体育赛事活动加强国际交往,宣传宁波,扩大宁波国际影响,提高宁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体育为对外开放、经济建设服务的开端。参加邀请赛的有:美国、英国、奥地利、加拿大和北京、上海、浙江省体委、宁波市等国家和省(市)团体,共有运动员42人。中央电视台播放比赛情况[17]。(3)1989年5月2日,在宁波举行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台湾实业家应昌期先生、市长耿典华指导比赛。(4)1991年8月8日至12日,第八届世界围棋锦标赛在宁波举行。参加比赛的有苏联、法国、德国、南斯拉夫、波兰、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台北、香港、宁波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棋手共22人。其中12—18岁的青年棋手14人,12岁以下的少年棋手8人。

1979年至1992年

承办主要大型比赛简况表[18]

比赛名称

时间

地点

简况

全国青年排球联赛

1979.5.1—14

市体

育场

承办第一阶段比赛。女子组有北京、上海、山东、湖南、贵州等12个队,男子组有江苏、天津、广东、吉林等12个队,有运动员420人参赛。

全国业余体校“跃进杯”排球比赛(预赛)

1979.8.20—31

市体

育场

参赛单位: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贵州、云南,共有运动员240人参赛。

全国足球乙级分区赛

1979.11

市体

育场

全国青年足球联赛

1981.10

市体

育场

承办第二阶段比赛。

“长寿杯”桥牌邀请赛

1985.5.12—14

新芝

宾馆

由美籍华人、桥牌世界冠军杨小燕和美籍华人魏重庆、翁心梓赞助。阿沛·阿旺晋美、荣高棠等参加比赛。

“宁波杯”国际象棋邀请赛

1987.1.1

新芝

宾馆

有10个省市52名棋坛高手参赛。

少年儿童乒乓球邀请赛

1987.1.17—23

少体

全国第二届“连环杯”少年儿童乒乓球邀请赛,有各省、市、区26个单位240名男、女运动员参赛,宁波市第二少体校获少年男子乙组团体第1名,儿童男子乙组团体第4名,少年女子乙组团体第2名。

国际铁人三项邀请赛

1988.12.6

宁波

有美国、英国、加拿大和上海、浙江等41名运动员参赛。宁波首次邀请外国运动员来甬参赛。由美籍华人方国莹女士出资主办。

“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赛决赛

1989.5.2

宁波

饭店

决赛由聂卫平对韩国的曹薰铉,前二局在杭州以1:1平,第三局在宁波举行,聂卫平获胜。

全国少年儿童体操比赛

1989.8.21—30

第一少

体校

13个省市20个男女代表队的126名少儿选手参赛。

“海燕杯”全国台球邀请赛

1990.5.25—29

体育俱

乐部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等10个队的40余名台球选手参赛。广州郭华获22彩球斯诺克冠军,宁波邬四海获亚军。

全国体总副主席黄中、全国台球协会副主席郭连刚等出席、颁奖。

全国围棋段位赛

1990.6.14—18

甬港

饭店

各省、市、区及香港32个队的223人参赛,32名棋手升段,20名定初段。其中有宁波朱松力。

第八届世界青少年围棋锦标赛

1991.8.7—13

宁波

饭店

苏联、法国、德国、韩国、日本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名棋手参赛。宁波朱阿逸获青年组亚军,宁波王铁获少年组第5名。

沙孟海题写会标。

全国女篮甲组四强赛

1991.8.29—31

余姚市

“河姆渡文化标”全国女篮甲组由广东、湖北、福建、浙江四省女篮参赛。浙江队获冠军。

全国青年技巧锦标赛

1992.5.14—17

宁波市师范学院、体育运动学校

有18个省、市、区的205名运动员参加7个项目的比赛。宁波有4名运动员参赛,获一个第4名、一个第5名。

赛后召开全国技巧工作座谈会。

全国桥牌双人赛

1992.9.15—21

海曙区

全国各地的20名桥牌高手参赛。湖北队获公开组“浙开杯”冠军、煤矿队获得混双组“蓝鸽杯”和女子“海曙杯”冠军。

名教练高丰文等观赛。

“东方大港杯”足球赛(全国足球锦标赛)

1992.10.7—14

市体

育场

中国足球协会指派北京、广州、大连、八一四支球队参赛。经4场比赛,八一队荣获冠军捧走“东方大港杯”。赛后,大连队、广州队赴奉化表演,八一队赴镇海与明星队表演。


三、拓宽业余训练渠道  建立出成绩、出人才竞争机制

(一)、加强直属训练单位建设  扩大业余训练项目布局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断的改革完善,宁波市业余运动训练体制已按照举国体制模式,形成以省级以上优秀专业运动队为龙头,以市级重点体校(市体委直属体校)为国家后备运动人才基地,以一般业余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的业余训练体系与网络,充分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基本指导思想,也遵循了当代运动训练规律,为培养运动人才提供了体制保证。宁波市体委在改革发展中首先加强了市体委直属训练体系与训练单位的建设。其次是拓宽县(市)区少体校与体育传统学校的训练网络布局规模。1984年4月,宁波市第一少体校与宁波地区少体校合并。两校合并后仍称宁波市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1987年3月,在市第一少体校的基础上,并在少体校原址创建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19]。两校实行一套机构。并核定以后每年在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90名中学生。中专部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人体解剖、教育学、心理学等必修课。后又开设计算机基础、社会体育指导等选修课。学校共有幼儿、小学、初中、中专15个班,在校学生324名,其中在训运动员251人,教职工111名,其中教练员41名,文化教师40名,保育员2人。训练项目设有田径、游泳、蹼泳、体操、篮球、排球、射击、举重、艺术体操、摔跤共10项。建有六房:体操房、举重房、摔跤房、球类房、艺术体操房、跳高房;二场:田径场、射击场;二池:室内游泳池、室内游泳池。1990年在校学生达500余人,训练项目新增羽毛球、女子足球两项。篮球、蹼泳、男子足球暂停训练。1992年新建成的位于姚江湾头下江村的宁波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归属体育运动学校。水上基地设皮划艇、赛艇、OP帆船、帆板4个项目。当年招收23名学生投入训练。

1985年在镇海区技巧队的基础上建立了镇海区业余技巧分校。

宁波市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创办时设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棋类(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6个项目,走训学生400名。至1987年训练项目调整为乒乓球、武术、田径、足球4项,在训学生320名,在17所学校设立训练点[20]。

1987年市直属单位训练项目布局为:第一少体校:田径、游泳、蹼泳、体操、射击、排球、篮球(女)、艺术体操、摔跤、举重(男、女)。第二少体校:乒乓球、武术、足球(男)、田径。体育俱乐部:游泳、空模、海模、三项棋类、羽毛球。

训练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拓展体育人才的培养渠道,发动全社会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团体等兴办体育业余训练或各类培训俱乐部。如网球俱乐部、台球俱乐部、围棋俱乐部、体育舞蹈俱乐部都在举办青少年儿童的培训班。体操项目的运动员选材扩大到幼儿园,其他项目扩大到小学。改革训练管理,就是逐步实行教练员竞争上岗,改变“大锅饭”的状态,打破僵化机制。宁波市教练员队伍整体数量少,宁波市有11个县级少体校和市少体校,教练员111人,只占系统总人数的18.7%,其中市级教练员81人,县级仅30人,除鄞州、镇海、慈溪有专职教练外,其他县市区无专职教练。全市高级教练员仅18人,从1984年开始重点解决教练员队伍搞活的问题,做到能上能下,互相交流。宁波体委在直属训练单位中实行招聘,制订责任制,定期考核考试、评定、晋升职称。建立轮训、进修等制度。鼓励教练员到县市区少体校辅导。宁波市直属训练单位改革训练管理体制,实行运动项目的分类管理,建立效益投资体系,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根据运动项目的等级配置,有计划、有比例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多种形式的训练管理制度。

业余训练突出奥运战略。对业余体校实行分级管理制度,突出各优势项目,形成各自优势,在用竞赛和经济双重杠杆调控全市业余训练工作的前提下,扩大训练规模。1987年11月宁波市体委制定了《宁波市体育业余训练条例》[21]。规定业余训练应贯彻“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方针和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原则.体育业余训练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形式:初级侧重培养儿童兴趣,进行启蒙训练,达到少年级以上等级运动员;中级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先进技术动作,加强学生心理智力作风的培养,达到三级以上运动员水平;高级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后备人才,提高专项技术水平达二级以上标准。业余训练要严格按照各项教学训练大纲规定的内容与要求进行训练。为实现上述要求,采取措施提高教练员素质。要求教练员必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入改革,忠诚党的体育事业。遵纪守法、以礼待人、以理服人、发扬正气、实事求是,不以权谋私,维护职业道德,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高级业余训练教练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中级和初级的一些重要教练员要制定多年、年度、阶段、周期的教学训练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教练员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及时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高级业余训练员,教练员要定期进行单项技术辅导,定期举办教练员业务进修班。

(二)、试行业余训练效益评价标准,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予以重奖

从1984年开始,宁波市体委贯彻《国家体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的意见》,切实贯彻按劳动分配原则,改变体育队伍中“吃大锅饭”的现象。在训练、竞赛、科研体制的改革中,都以贯彻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对特殊贡献都以重奖的精神,克服平均主义,调动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积极性,更快的把体育搞上去。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奖励制度,设立功勋运动员、教练员称号,颁发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章[22]。在具体工作中逐步打破宁波体育系统。长期沿袭下来的“大锅饭”、“铁饭碗”和平均主义等弊端,扭转只讲投入、不讲产出效益的旧的评价方式,建立起新的效益评价体系,调动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和竞赛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这一时期训练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新的形势与任务下,重新整合和强化举国体制、举市体制。

1989年4月5日,宁波市体委、宁波市财税局联合下发《关于制定各类竞赛优胜者奖励和市级比赛包干的若干规定》。文件规定对各类竞赛优胜者给予奖励,对1987年11月20日的文件进行了修改。新规定设破记录奖:1、破全国纪录每项奖1000元(原规定300元);2、破全国青少年、省记录,每项奖300元;3、破市记录,每项奖100元;4、破市青少年记录每项奖50元;5、破市儿童记录每项奖20元。运动员按上述标准予以奖励,该运动员的带赛和带训教练分别按上述标准的20%和80%予以奖励;1989年开始已送省运动学校、省队、国家队集训、试训和正式队员输送半年至一年的按80%和20%予以奖励;1至2年的按65%和35%予以奖励;2至3年的按50%和50%;3年以上的按20%和80%发给启蒙教练和省以上教练。新规定设名次奖:1、全国比赛第一名150元,第二名100元,第三名80元。2、全国计划单列城市比赛第一名100元,第二名80元,第三名60元。文件对各类比赛前六名奖金都作了明确规定。运动员按上述标准奖励,带赛和带训教练分别按上述标准的10%和40%予以奖励。获全国比赛道德风尚奖的奖50元;获省级比赛风尚奖的奖30元;获市级比赛风尚奖的奖10元[23]。

1991年6月7 ~9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体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宁波体育十年工作规划和“八五”计划》《宁波市县市区体育工作评估条例与评分细则》[24]。会议根据总体规划确定了几项重大措施。第一,调整运动项目的重点布局,集中力量把奥运会和重大国际比赛的项目搞上去;第二,市运会、省运会、全运会与奥运会的项目设置与任务指标一致起来;第三,改革完善训练体制,调整好与省体校、县市区训练队伍的衔接,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使项目、选材和训练各方面层层衔接。市体委加强了全市体育传统学校的项目布局与管理1984年浙江省体委命名的省级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海曙区海曙中心小学、镇明中心小学、江北区慈城二小、慈溪县观城中学、奉化县莼湖吴家埠学校、鄞县姜山中学、余姚县环城中学、余姚县新新社校、镇海县塔峙中心学校)[25]。

同时继续改革竞赛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竞赛对体育运动的推动作用,使宁波市初步形成以发展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从而使原有的“举国体制”、“举市体制”在目标上更明确,在管理上更严谨,在布局上更合理,在训练竞赛上更系统。县市区的运动项目设置与市体校、乒乓学校、水上训练基地对口,运动员年龄有衔接。具体措施是:改革奖励制度,实行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对贡献突出者实行“重奖”。 条例规定了输送与激励办法;为了发挥教练员的积极主导作用制定各级教练员工作实绩的评价标准与之相应的奖罚制度。对向上输送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给予一次性的奖励办法。1、基层学校直接输送到省体工队,省中心体校或少体校的,输送奖发给基层学校。2、向接输送的以60%发给直接输送单位;40%发给向输送单位。对向上输送体育优秀后备人才的奖励制度、标准、和实施细则另订。在亚运会,世界性比赛中获得金牌,银牌,铜牌的启蒙教练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制订科研工作机制,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市体委早在1989年12月组织体育界、教育界、卫生界、科技界科研人员和直属单位教练教师中的科研积极分子成立了宁波市体育科学学会。学会根据国家关于“科技兴体”的指导方针,开展体育科学各学科研究。当时认识到宁波市竞技体育的成绩现状与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的城市地位不相适应,如何更好地为实现国家的“奥运战略”、建设体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如何更快地把宁波市竞技体育的总体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和城市地位,成为当时市体委领导和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市体委党组直接领导关心支持下,几经商议,决定首次对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行专题研究。课题组于1991年10月完成了宁波市首次较大规模和较高等级的课题研究报告:《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26]。通过宁波市科协科研鉴定。研究目的是从宁波市竞技体育在2000年前的奥运会、城运会和省运会的备战目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影响因素和高层的战略决策研究出发,具体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影响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因素及影响程度;

(2)各影响因素现状的评估及今后改善可能性的预测;

(3)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的外环境;

(4)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及实现的可能性;

 (5)宁波市竞技体育项目的布局;

 (6)宁波市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总体方针。

研究报告五万字,所列数据万余,被访者千余人次,召开大小会不下百次,调研涉足杭州、温州、台州、绍兴等有关地市。同年,还通过了宁波市科委组织的论文鉴定,并获1990年度宁波市优秀论文奖。研究报告提出“打基础、上水平、讲效益”应作为宁波市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方针[27]。根据研究报告的建议,市体委完善了对各级训练网的宏观调控机制,市级和县级健全了运动员的技术档案,田径、游泳、体操、射击项目制定了宁波市运动员选材标准,严格掌握运动员入队,市体育运动学校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校级科研小组。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运动成绩不断提升,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

在1984年地市机构合并、改变组团办法后举办的5届省运会中,宁波市2次获得金牌总数、团体总分双第二名,3次获得金牌总数、团体总分双第三名。组团参加1988年、1991年全国城市运动会,共获得7枚金牌[28]。

1984年10月18日,许贤元参加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帆船比赛。这是建国后宁波市第一个参加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10月18~22日,倪惠芬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摩托艇锦标赛上,以162.016公里/小时成绩超0B级1000米速度赛世界纪录。

1985年9月18日,黄瑞芬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杯技巧比赛中,以29.43分获女子单人全能冠军,以19.73分获女子单人第一套动作冠军。10月12~19日,宁波市有12名运动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赛后庆功会上技巧运动员黄瑞芬、教练孙培利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6年11月28日,黄瑞芬在巴黎举行的第七届世界技巧锦标赛上,获女子单人第一套动作和女子单人全能二项冠军。赛后庆功会上,技巧运动员黄瑞芬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29]。1987年10月8~18日,在美国巴谷鲁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杯技巧赛上,黄瑞芬以19.46分夺得女子单人第一套动作金牌和女单全能铜牌。

1988年9月12日在汉城举行的24届奥运会上,宁波运动员汪亚君为中国女排团体队员、宁波输送解放军队赛艇运动员韩亚军(赛艇)夺得奥运会2枚铜牌[30]。

1988年10月23~11月2日,第1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有42个城市参加,宁波市组团参赛,81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10个项目比赛。共获6枚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团体总分99分,居参加决赛的40个城市的第14位。

1990年10月20日,宁波运动员杨波在第八届世界杯体操上,以9.95分成绩夺得平衡木冠军,她的“分腿环跳”被国际体联命名为“杨波跳”。12月,体操运动员杨波、技巧教练孙培利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杨波被评为90年浙江省“十佳”运动员、技巧教练祝达飞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杨波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991年4月13日至5月6日,在日本千叶举行的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丁亚萍与队员合作,获女子双打第3名。1992年3月22日,刘坚军获法国羽毛球公开赛混双冠军[31]。

四、建设运动训练场地  规划筹建大型公共体育设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8年以后,宁波的体育设施建设开始新的起步,先后建设了宁波体育运动学校教学楼、宿舍楼,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体育场内的大型游泳池,宁波市体育俱乐部,水上运动基地,以及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陈延骅先生捐赠500万元港币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游泳俱乐部等。这些设施虽然规模还比较小,又非综合性项目,但也缓解了部分业余训练场所和群众体育活动场地的要求。

随着宁波综合经济实力的增长,经过市民和新闻舆论的长期呼吁,体育部门不懈的努力和和全面规划,宁波体育中心于1992动工兴建,使宁波体育设施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宁波体育中心占地313亩,总投资近2亿元,先后建成了体育馆、体育场、综合训练馆、田径训练场、网球中心和相配套的附属设施并投入使用[32]。

1984年宁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和国家“七五”期间重点投资地区之后,使宁波的城市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宁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宁波体育事业也受到了人民很大的关注,市民们再次呼吁建造体育馆。市委、市政府也十分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将建造宁波市体育馆列入了市“七五”计划考虑建设项目。1985年2月市政府成立了体育馆筹建组,走访了国家体委、北京、上海等10个单位,了解、考察建管工作、选馆址、搞方案。

1986年初,筹建组赴外地参观学习,收集资料。8月市政府召开了由人大、政协和计委、体委等10个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论证会。对馆址的选择,不少人认为选在解放北路口为宜,耿典华市长从宁波总体规划考虑,提出馆址定在江东。1988年市政协会议上,市委书记孙家贤听取了政协委员们对建造体育馆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市长办公会议对此作了专题研究,决定在江东建造体育馆、练习馆及配套设施,并对资金、设施工程建设作了具体安排。市政府将建造体育馆列入了198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该届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为争取海外“宁波帮”的支持,先后两次将建馆方案寄往香港,以寻求捐资。后因未见香港回音,建馆工作无实质性进展[33]。

1989年9月,一位原籍奉化的新加坡华人来宁波,得知宁波要建造体育馆,他多次向市领导表示愿意为建造体育馆捐资,并提出了付款方式和时间,同时递交了捐赠书,新闻媒体为此作了相关报道,从而使建造体育馆的工作再次起步。市政府又一次召开专题会议,耿典华市长,陈文宪、陈哲良、陈守义副市长召集市有关部门研究,确定了宁波体育中心体育馆的规模、功能、设施及筹建工作。关于馆址问题,市体委作了详细调查和多次论证,张义彬主任提出还是建在江东中心路与新建的姚隘路交叉处西北侧为宜,理由是:这个位置处于五个区的中心,左右两翼是甬江和奉化江,过甬江隧道便到镇海区,从通途路可直通北仑区,过了甬江大桥便可通往江北区,过江厦桥、灵桥、兴宁桥可向海曙区辐射;可与南侧的宁波中学、宁波二中,西侧的体育运动学校、纺校,中区的解放北路体育场,北侧的宁波大学体育设施构成东南西北中的合理布局。这个意见得到了与会者一致的赞同。耿典华市长要求有关部门必须以高速度、高效益、高水平搞好建设。同时成立了以陈文宪副市长为组长,陈守义副市长、鲁彭年副秘书长为副组长的体育馆筹建领导小组,张义彬兼任办公室主任。

1989年10中旬,《宁波体育报》、《文汇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新闻传媒,刊登了征集宁波市体育中心布局和体育馆设计方案的启事1。宁波建造体育馆的喜讯传向全国,宁波人民欢欣鼓舞,体育界更是喜气洋洋。一个多月以后,收到了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江西、广西、四川、杭州等10多个省市的51个方案,市政府邀请了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杭州等市的13名专家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审。最后,确定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和宁波市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方案为基础,再作些修改作为体育馆的方案。市计委将建设体育馆列入了1990年全民自筹基本建设计划项目和市24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后因捐资者受挫资金迟迟不能到位,体育馆的建设只能再次被搁了起来[34]。

1992年9月,市体委为满足市民观赏高水平体育比赛的强烈愿望,根据市领导要求,举行“东方大港杯”足球赛。当足球队员看到解放北路体育场内足球场稀稀拉拉参差不齐的草坪,有几处还露着沙土,运动员们向主办者宁波市体委提出了尽快建设体育场的建议。他们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地,更不用说到这个场地去踢球。前来观战的著名足球教练迟尚斌向观看比赛的市领导也提出宁波没有现代化体育场馆,与宁波的城市地位不匹配。新闻媒体作了大量的报道。没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是多么遗憾呀!在当时的14个计划单列市中宁波是唯一没有体育馆和标准体育场的城市。

此事大大刺痛了市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心,具有“洋洋东方大港,改革开放前哨”、“全国较大的市”、“计划单列城市”等桂冠的宁波,竟在体育场地上给人家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于是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在市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做出了由市财政拨款为主,立即动手,不搞小打小闹,克服困难建造体育中心,采取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先造体育馆、体育场的决定。

1992年10月,陈守义副市长根据陈同海市长的意见召开了专题会议,提出采用1989年审定的体育馆方案,建造由4000座的体育馆、3万座的体育场和游泳跳水馆、综合练习馆及其他配套设施组成的体育中心,地址不变。市委、市政府同意了这个方案,并提出根据城市发展和财力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建设的方针1。决定从1993年筹备体育中心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35]。

宁波体育中心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宁波市的体育场地、设施,有力的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丰富了市民的文化、体育生活,体现了宁波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改变了宁波市体育设施陈旧落后的面貌。

从总体来看80年代的体育改革,1979年到1983年,是我国体育改革的初始阶段或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将工作重心调整为竞技体育,是对计划经济体育体制的强化。这一阶段提出的改革总体设想,为下一阶段体育改革做了思想与行动的准备。从1984年到1992年是我国体育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进行的体育改革实际上是对计划经济体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即试图在不触动原有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情况下,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一些补充和改善,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体育改革被提到了体制改革的高度,力图改变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过分依赖行政手段的状况,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新格局。这一阶段体育改革在体育事业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训练竞赛改革成效更为明显,在某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脚注:

[1]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人民体育出版社,1949-1991精华本上册,第245页。

[2]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3]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549页。

[4]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98页。

[5]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6]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页。

[7]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502页。

[8] 浙江省体委编:《浙江体育年鉴》,1992年,第502页。

[9]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页。

[10]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页。

[11]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

[12]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页。

[13]浙江省体委编:《浙江体育年鉴》,1992年,第503页。

[14]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230页。

[15]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

[16]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34页。

[17]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36页。

[18]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45页。

[19]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58页。

[20]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67页。

[21] 宁波市体委《宁波市体育业余训练条例》(市体竞1987年85号)

[22]国家体委编:《中国体育年鉴》,人民体育出版社,1949-1991精华本上册,第245页。

[23] 宁波市体委、宁波市财税局《关于制定各类竞赛优胜者奖励和市级比赛包干的若干规定》1989年(市体行45号、宁财市214号文件)。

[24]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25]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81页。

[26]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439页。

[27]《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459页。

[28]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页。

[29]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30]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31] 《宁波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体育志》,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32] 宁波体育局编:《宁波体育60年》,2009年版,第195页。

[33]宁波体育局编:《宁波体育60年》,2009年版,第196页。

[34]宁波体育局编:《宁波体育60年》,2009年版,第197页。

[35]宁波体育局编:《宁波体育60年》,2009年版,第198页。